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5-10-08 22:08:16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 唐·高适 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 千里黄云白日曛, 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 北风吹雁雪纷纷。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 天下谁人不识君! 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文学性很强的儿童诗,全诗四个小节都以提问题的方式抒发小作者看银河的感想.第一节问银河的名字,第二节问小动物,第三节问天气,第四节问是否邀请小朋友去做客.整首诗不但体现了儿童天真、善良、亲和大自然的天性,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本次教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能读准生字的字音;二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提问,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愿望。我认为本课的重点不是银河知识的传授,而是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启发。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但能在富有童趣的游戏中快乐地学习生字,而且学习向银河提问,培养喜爱思考、主动发问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目标:

1、读准9个生字的字音,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内容,大胆展开想像,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和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重点: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作者向银河提了哪些问题。

2、认识课文中的9个生字

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大胆展开想像

2、有表情地朗读每个小节中的问句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提起我们的学习伙伴丁丁,小朋友一定不陌生。昨天晚上丁丁做了一个梦,想知道他梦见什么了吗?请看——【出示多媒体音乐《小白船》】,谁来说一说?(和冬冬乘着飞船遨游太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丁丁在太空中看到了银河,他现在有许多问题想问银河,你们听!【配课文录音】

2、丁丁把这些问题写成了小诗,你们想读读吗?请试着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它。多读几遍。读的时候注意两点:一是要读准生字的字音,二是要注意把句子读通读顺。

3、检查,展示。【出示生词】

a/这些词你们会读吗?同桌试着读一读,互相听一听。

当他读得准确的时候表扬表扬他;

读得不对时你就帮他纠正纠正。

b/好,哪位同学得到表扬了?或者得到别人的帮助了?说一说。

c/齐读

d/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说一句话。

4、游戏识字:摘星星。如果你摘下一颗星后能迅速读出藏在后面的生字,并且词一个和书上不一样的词语,那么这颗星就送给你。

5、指名分小节朗读。

6、评读。

三、表情朗读,读文感悟

1、表情朗读。

(1)边读边想像,带着表情读出自己心中对银河的疑问。

(2)自由读

(3)交流:

师:好现在你最想问的哪那一小节的内容,你就带着表情读那一小节。

重点指导:

a/第二小节

请一生读;读后“田螺”一词变红,(图片理解田螺)指出“硬”的反义词;

再请两名同学表情读。

b/第四小节

一生读;“邀请”变红,理解“邀请”。再表情读。

2、问题回答。

逐段提问,学生自主解答。

四、步入情境,拓展思维

1、乘坐宇宙飞船去银河看一看。【出示录像】

2、像丁丁这样子问一问银河

【出示课文句式】“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没有____?有没有_____?”

(1)试着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一听

(2)全班 ……此处隐藏13041个字……

(1)说说课文中神话故事的梗概。

(2)神话与现实生活的相同点是什么?这个湖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3.填一填

传说中()是罗女的从天上掉下来形成的。

4.议一议

(1)文章引用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再转入镜泊湖,从传说中怎样表现人们对美好品质的赞美。

(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内容:传说镜泊湖是红罗女的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形成的。

(三)学习第二、三段。

1.默读第二、三段

2.说一说

(1)这一段的第一句话与下面的两句话有何联系?(总分关系)

(2)第三自然段中主要内容是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层来写?

3.填一填

(1)镜泊湖位于(),是因为()形成的。因为()所以称为镜泊湖。

(2)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是()和(),它的.自然朴实表现在:除了有精致的别墅外,这里只有()的、()的、()的。它的奇丽多变表现在:四周(),有的()、有的(),湖心(),湖中(),美不胜收,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镜泊湖的()美。

4.议一议

(1)文章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镜泊湖景色的自然朴实、绮丽多变?

(2)第二自然段介绍镜泊湖的什么?第三自然段概括介绍了镜泊湖景色的什么特点?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

(1)说出这一自然段中景点名称、位置、景点奇特的地方。

(2)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结冰?它与瀑布飞流直下的句子有什么关系?

(3)说出课文从几方面写瀑布的动态美。

3.填一填

吊水楼瀑布奇特的地方是(),课文从()和()两方面写出它的美。

4.议一议

课文是怎样描写瀑布气势和美景的?

五、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

(1)地下森林是怎么一回事?

(2)说说本段中各景点名称形成的条件和景物?

3.填一填

地下森林是指(),它形成的条件有:(1);(2);(3)。地下森林()物产丰富,林中有种类繁多的树木,还有()和()。第五自然段是()描写。

六、小结

1.体会动静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对镜泊湖的介绍,说明了它的景色极其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赞美之情。

教学设计方案15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欣赏

1、导入

师:同学们,课间你们都玩些什么游戏?

生:“打乒乓”;“跳绳”;“贴大饼”;“捉迷藏”;“抓人”……

[从学生最贴近的生活入手,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

2、初听

师:现在老师播放一段音乐(《陀螺》),听完告诉我,你认为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你玩的什么游戏,并说出原因。

生1:我认为是跳绳,因为音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生2:我认为是在打乒乓,因为音乐比较活跃,打乒乓时要来回走动。

……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听下一首(《骑竹马》),听听看这回表现的是什么游戏,当然也要说出原因。

生:我认为是骑马,因为音乐像马蹄声。

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首乐曲(《跳绳》),听听看这回表现的是什么游戏,说出你的原因。

生1:我认为是跳高,因为音乐一会高一会低。

生2:我认为是捉迷藏,因为捉迷藏要逃来逃去,我觉得音乐像。

……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下面我们来听最后一首乐曲(《捉迷藏》),这回表现的是什么游戏,同样请你说出原因。

生1:我认为是“贴大饼”,因为“贴大饼”要跑来跑去,音乐比较快,很象。

生2:我认为是“捉迷藏”,因为“捉迷藏”也要跑来跑去。

……

[音乐是想象的艺术,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复听分析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现在请你们打开书本,看着书上的标题和插图,我们再次把刚才的音乐欣赏一遍。

(1)听《陀螺》

师:你认为老师播放的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游戏?为什么?

生:是《陀螺》。因为音乐上下跳动,好象陀螺在旋转,开头的响声好象是在抽陀螺。

师:回答得很好!谁来说一说这首乐曲的节奏和速度是怎样的?

生:这首乐曲的节奏比较跳跃,速度是快速。

师:很好。老师这里有陀螺,请一位同学玩一玩,体验一下。

师:现在让我们跟着音乐模仿玩陀螺。

[在聆听中体验。]

(2)听《骑竹马》

师:这首乐曲你们刚才已经听出,是《骑竹马》。那么这首乐曲的节奏和速度是怎样的?

生:这首乐曲的节奏是比较紧凑的;速度也是快速。

师:好的。老师和你们一起玩一玩“竹马”。(播放《骑竹马》)

[在聆听中体验。]

(3)听《跳绳》

生:这首乐曲是 《跳绳》。

师:对。这是著名作曲家丁善德为我们小朋友写的,表现小朋友跳绳时的情景。音乐的.节奏、速度是怎样的?

生:音乐的节奏也比较紧凑,速度是稍快。

师:你们平时跳绳有几种跳法?

生:有“双飞”、“跳长绳”、“双人跳” ……

师:我请同学们上来示范一下。

师:现在老师分四大组,你们自己商量一下,然后老师播放音乐,你们边听边跳绳。

[在聆听中体验。]

(4)听《捉迷藏》

师:这首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游戏?为什么?

生:是 《捉迷藏》。因为音乐忽快忽慢,比较快,好象一个小朋友在抓,其他小朋友在逃。

师:音乐的节奏、速度是怎样的?

生:节奏很连贯,紧凑,速度较快。

师:现在老师再播放一遍,你们藏好了,老师可要来抓你们了!

[新理念提出:应让学生掌握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师生之间应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对话、互动,相互提高。]

4、小结:《跳绳》的作曲者是丁善德,是位有名的作曲家,写过许多反映儿童生活、学习的钢琴小品,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捉迷藏》的作曲者是德国的舒曼,也是一位有名的作曲家,写过《梦幻曲》等有名的作品。

5、总听:颠乱乐曲次序,让学生听辨乐曲,并模仿游戏。

[遵循聆听——聆听——再聆听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加深对乐曲的记忆、理解]

三、总结:

这四首乐曲组成了《快乐的童年》的组曲,这几首乐曲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我们游戏时的情景。音乐可以通过节奏、速度、音色、音区的不同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所以音乐的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听辨、想象、思考来理解乐曲。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