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马过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1教材解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小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去,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昨天刚被淹死,不能过。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文章篇幅较长,涉及的事物较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老牛、松鼠说法不同的原因,进而理解老马说的话中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很有趣。(出示小马的图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明确教学目标。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小马是怎样过河的?小马最终过河了吗?
设计意图:用小马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快把学生带到故事情境中。鼓励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提高阅读效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生字的发音,注意长句的节奏。
2.自由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好序号,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3.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下面的字词。
愿意一匹麦子磨坊刚没小腿
挡住昨天前蹄既不像……也不像……
(2)学习课文生字表中的生字。讨论有什么识记的好方法:
①联系字义识记字形。
“棚、磨、挡、伯、浅、刻、蹄”等字,可结合图片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字义,再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棚”,木字旁表示搭建棚子的材料,“朋”表示读音;“石磨”是一种粉碎工具,以前是用石头做的,所以“磨”为石字底;“浅”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
②相同字形对比识记。
挡—当伯—拍浅—钱刻—该
③相同偏旁归类识记。
语气词“唉”是口字旁的字。可相机复习巩固学过的语气词或者表示声音的词。
④组词连句语境识记。
刻:刻苦片刻立刻试:考试尝试试一试
既:你既然来了,就应该勇敢地试一试。
(3)学习多音字“坊”。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语进行辨析。
课件出示:
fāng]1.里巷。多用于地名,如锦什坊(在北京)。2.牌坊。
常用组词:牌坊坊间书坊街坊
[fáng]1.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和旧时某些店铺的名称。
常用组词:磨坊染坊油坊碾坊
坊①fānɡ②fánɡ街坊( )磨坊( )
(4)指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长句子注意读准节奏和语气。
a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b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
c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
d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故事脉络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圈画重要生字词。思考: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它是怎样过河的?最后过河了吗?
1.默读课文,圈出文中出现的小动物。
(老马小马老牛松鼠)
2、(师生交流)梳理课文脉络:
(1)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两次)
(2)哪几个自然段是说小马第一次过河?
(三至四自然段)
(3)哪几个自然段是说小马第二次过河?
(6自然段)
(4)小马两次过河的结果一样吗?
(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趟了过去。)
3、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口头补充完整)
老马让小马________,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________,松鼠说________。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家去问妈妈,妈妈要他________。小马又回到了河边,________。
(1)自己独立说一说。
(2)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一、二段:
问题展示:
学生齐读,思考:
1、小马愿意去帮妈妈做这件事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小马很乐意帮妈妈做事。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主要是通过逐段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由弄清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到口头填空补充内容,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全文的脉络。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2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读书读得非常投入,有的同学甚至是声情并茂,我想采访一下,你已经读了几遍书?(五遍?)哦,真好。你呢?(九遍?)真多。那你呢?(大概十五六遍吧!)怪不得你读得那么好,老师也要向你学习,多读书,读好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小马过河》。
二、学习新课:
1、朗读关。
⑴这节课,我们要去闯五道难关,有没有信心?第一关是朗读关。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
⑵ 先请你们在小组里大显身手,如果你认为哪个同学读得好,就请你用自己的方式来夸一夸他。
⑶ 每小组选一名小选手来参加班级的朗读挑战。
⑷谁来评一评小选手们刚才的表现?
⒉ 生字关。
⑴ 我们已经站在第二关的门口了,第二关是生字关,你们看,生字朋友已经在等着我们呢!谁想和它们交朋友?已经认识了的请你介绍给大家。
⑵ 读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和它们已经是老朋友了。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结识的?
⑶ 刚才,老师听这些生字朋友说,想请同学们帮一个忙,它们想请你们帮它们找个合适 ……此处隐藏10783个字……么困难?它又是怎样克服的呢?听老师讲这个故事,同学们边听边想想:课文讲一件什么事?(小马在妈妈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实践,终于渡过小河把小麦驮到了磨坊)
从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识记生字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遇到困难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解决。
2、 火车读词游戏
深浅 拦住 甩甩尾巴 仔细 低下头
3、谁愿意当小老师检查识字情况?(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
1、 猜字游戏
2、 理解课文中不懂得词语。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互帮互学,解决困难,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的识字情况很好,你们能把课文也读这样好
吗?
(生按自然段读课文)
师:谁想到前面展示一下?大家来听,认真倾听别人读书是非常好的习惯。
(指名读书,相互评价。)
师:我们不但认识了生字,还读通了课文,表现的真棒!通过读课文,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谈论读后的收获。)
预设:
1、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小马在妈妈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实践,终于渡过小河把小麦驮到了磨坊。
2、 小马在去磨房的途中遇到了老牛和松鼠,他们告诉小马的答案不一样。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而小松鼠却说:水深得很哩!昨天,他的一个小伙伴就是掉到这条河里淹死了。
3、 妈妈教给了小马做事情应该要多多动脑、多多实践的道理。
、、、、、、
师:你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读懂了这么多,刚才某某同学说:老牛和小松鼠告诉小马的答案是不一样。你们想一想,老牛和小松鼠说的话对不对?为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书。
(学生自由读书,回答问题。)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角色朗读。
是: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小马是怎么做的?
生:回家问妈妈。
师:你们觉得他这样做对吗?
展开讨论。
师;在妈妈的帮助下,小马克服了困难,把麦子驮到了磨房。那小马送完麦子从磨坊回来后,心情怎样?又会对妈妈说什么话呢? 学生展开想象回答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会认真倾听,在互评中提高自己。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使学生的见解得到充分发挥。
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其中情感。
拓展延伸
1、读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能举例说说吗?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论。) 2、复述课文
使学生养成遇事要多动脑筋,要实践好习惯。
指导书写
1、 认读生字并组词。
2、小组讨论如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
3、在田字格中怎样占格才漂亮,小组交流后描红、写字。
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 惯。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8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将一讲。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识记生字。
2、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遇事要多动脑筋,要实践。”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意图激趣引入小朋友,你在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克服的?(生各抒已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文《小马过河》,看看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它又是怎样克服的呢?听老师讲这个故事,同学们边听边想想:课文讲一件什么事?(小马在妈妈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实践,终于渡过小河把小麦驮到了磨坊)从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识记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遇到困难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解决;火车读词游戏;谁愿意当“小老师”检查识字情况?(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猜字游戏;理解课文中不懂得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互帮互学,解决困难,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2、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的识字情况很好,你们能把课文也读这样好吗?(生按自然段读课文)
师:谁想到前面展示一下?大家来听,认真倾听别人读书是非常好的习惯。(指名读书,相互评价。)
师:我们不但认识了生字,还读通了课文,表现的真棒!通过读课文,你们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谈论读后的收获。)
预设:(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小马在妈妈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实践,终于渡过小河把小麦驮到了磨坊。
(2)小马在去磨房的途中遇到了老牛和松鼠,他们告诉小马的答案不一样。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而小松鼠却说:水深得很哩!昨天,他的`一个小伙伴就是掉到这条河里淹死了。
(3)妈妈教给了小马做事情应该要多多动脑、多多实践的道理。师:你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读懂了这么多,刚才某某同学说:老牛和小松鼠告诉小马的答案是不一样。你们想一想,老牛和小松鼠说的话对不对?为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书。(学生自由读书,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角色朗读。是: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小马是怎么做的?生:回家问妈妈。师:你们觉得他这样做对吗?展开讨论。
师:在妈妈的帮助下,小马克服了困难,把麦子驮到了磨房。那小马送完麦子从磨坊回来后,心情怎样?又会对妈妈说什么话呢?
学生展开想象回答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会认真倾听,在互评中提高自己。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使学生的见解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其中情感。
3、拓展延伸:
(1)读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能举例说说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论。)
(2)复述课文
使学生养成遇事要多动脑筋,要实践好习惯。
4、指导书写:(1)认读生字并组词。
(2)小组讨论如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
(3)在田字格中怎样占格才漂亮,小组交流后描红、写字。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