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08 22:08:13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摩擦力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作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三、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四、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习巩固

五、教学仪器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

六、教学过程

①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

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

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互相接触且挤压

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

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

滑动摩擦力

引入:

a、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

b、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通过上述实验得出:

1、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静摩擦力产生条件是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B、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是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

2、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A、接触面平行,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B、与接触面平行,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通过演示实验,用弹簧秤拉木块,从零开始不断增大弹簧秤的拉力

要求学生观察拉力的变化(保持木块的.静止)。引导学生用二力平衡

知识可以得到:小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也是从零开始不断增大。

继续实验,要求学生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可以得到:物体刚开始运

动时所受到的静摩擦力就是最大静摩擦力。

结论:0<F≤Fm,Fm为最大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要求学生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拿出尺子夹在书中合上课本,体会用手抽出尺子时的用力;然后在合上的课本用另外一只手对课本施加一个压力,再一次体会用手抽出尺子时的用力。

实验结论:通过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只改变压力,得到摩擦力与压力有关。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F=μFN,μ是比例常数,没有

单位,叫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跟两接触物体的材料及接触面的情况

3、滑动摩擦力公式的应用

通过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滑动摩擦力公式的应用

4 、课堂小结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内容,制定了“透析生活中的摩擦”的教学设计方案。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对学生而言非常熟悉,但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意义,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教学设计中,以“激发— — 冲突— — 顺应(或同化)— —建构” 为基本模式。在上课之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 播放大约2分钟的与摩擦力有关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上课时再辅以生动形象的影视剪辑画面引入课堂,诱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首先设计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拖动和用手握住玻璃杯两个小试验,让学生体会感受摩擦力.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使学生逐渐深入地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 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影视及生活、生产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其中的摩擦现象。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科学,从而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物理课堂,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1、 学习任务分析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动摩擦力的概念,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活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该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察现象,引发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培养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为高中学习摩擦力打下基础。

(1) 教学重点

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 教学难点

难点为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2、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初二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不容易长时间集中,喜欢自己动手实验,比较好动活泼。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能力,已经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思想,如控制变量法。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各种影响因素,灵活运用f=u、N.知道如何区分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知道静摩擦力为

O

2.过程和方法。经过摩擦力的探究学习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多种影响因素中“变量控制”的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的互动与合作,培养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出学生精益求精的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

4、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剪辑画面,画面中出现“人骑鱼”和“人在鸡蛋清中滑倒”的情景,汽车打滑,情景课件滚动代替滑动、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气垫船;4人一组,每组有玻璃杯, ……此处隐藏9943个字……有关时,先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不同大小,不同种类,不同轻重的物体放在一块比较平滑的木板下滑时的摩擦现象,由此学生发现不同的物体它们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不一样的,然后再让学生各抒已见,提出可能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假设,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的兴趣。

至于在设计增大或减少装一半水的玻璃瓶子的摩擦力的方法时,我光让学生把他们想到的方法说出来,虽然已对他们说出的有效方法都给予了肯定,但没有准备好学具让学生真正实践一下,这点我觉得还是有点不足的。如果可以将这个活动设计成竞赛,学生自己讨论制定竞赛规则与要求,自己拟定记分方法,然后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应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尝试,以改进本课的不足之处。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5

第4.3节 摩擦力

【教学设计思想】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

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本节课也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只是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他们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习新课程,避免跨越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参与和亲身体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习巩固

四、教具准备

木板、弹簧秤、物块、毛巾、泡沫板

五、教学过程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实验器材准备

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测力计、毛巾、玻璃板、毛刷、身边的物体(例如:水杯,黑板擦、钢笔、橡皮,讲桌等物体),长木板(带滑轮)。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观察提问、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