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感悟中心。
2、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感受作品真诚坦然的美丽,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优美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揣摩紫藤萝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幅一泻千里的瀑布,李白也曾说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如果花儿也能组成一条瀑布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将紫藤萝和瀑布进行对照,发现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难怪作者说是紫藤萝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由当代女作家宗璞写的优美散文《紫藤萝瀑布》。
(二)检查预习
1、走近宗璞
让学生自由发言,饶有兴趣地说说自己预习查寻到的有关女作家的基本概况。
2、正音正字扫除障碍
检查字词是一个常规手段,它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过字词关,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节省时间。
(三)整体感知
1、擂台大挑战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用“我认为——————读得好,好在—————”和“我认为——————读得不好,因为———————的形式“作出评价,并选取一段用你认为好的方式进行自读。挑战老师,争当擂主。[说明]通过这个环节初步把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
2、全班齐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不由得停下脚步?
(2)面对藤萝花作者的心情有变化吗?怎么变化的?
(3)由此,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利用三个问题的提出,理清“看花——忆花——悟花”的思路和情感的变化,并让同学们自己对花的感受和作者对花的感受进行碰撞,初步了解本文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合作探究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了解,紫藤萝的勃勃生机不仅感染了作者,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因此,我在以下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探讨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
(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紫藤萝瀑布?
先把全班分为八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并做好记录。
(1)、明确:绘色绘形,绘神
(2)、明确: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五)体验感悟
教育家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最可怕的就是低估了学生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立足文本,畅所欲言)
1、在我们的分析中,感受了紫藤萝的繁盛,那么,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在文章中还有没有其它地方也写的不错?(进入特写:忍俊不禁的笑容页面。为突破难点,课件设计特写镜头,对其中描写花苞的妙喻作最精彩的展示,突破重点。生动再现作者新颖生动比喻的艺术匠心)
2、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生命长河无止境?结合自己的人生谈谈体会。
(六)拓展延伸
作者从紫藤萝的由衰到盛的变迁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包含了许多这样的事物,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大屏幕上的图为对象,发挥想象,进行描绘。
(七)总结全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最后,我通过“这节课,学习这篇抒情散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我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和不足,了解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小结全文,并布置以下作业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并加以赏析。
结束语:
宗璞的这篇《紫藤萝瀑布》笔触生动而细腻,手法灵活而多变,它的意义真实而深远。那盛开的紫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我们感受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们深刻体悟到了生命长河的永无止境。所有的苦难都无所畏惧,只要用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去面对,相信我们会有一个辉煌灿烂的美好人生!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好的课堂导入语可以为课堂增光添彩,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设计导入语,在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学环境的双重条件下实现丰富、灵活、生动地导入教学。
一、借由讲故事,导入教学内容
初中生喜欢听故事,可以借由故事导入,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课文就非常适合使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教师要充分阅读研究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编出或引用适合教学氛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最后一课》,这篇课文以记叙为主,却给人留下深远的思考,非常适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导入。上课伊始,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人们总是望着蔚蓝的天空,好奇天空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他们决定从地上建造一座很长很长的天梯,直通天空,建造的人很多,建造的进度也很快,马上就能伸手摸到天空了。住在天上的上帝发现这件事之后很着急,他不想让平凡的人类上天来打扰他,因此,他想了一个办法,让所有建造天梯的人都不能互相交流,让他们说不同地方的语言,这样一来,他们就不能互相交流,也不能了解对方在说什么,最后这个天梯就不能完工。这个故事就告诉大家,语言有着很强大的力量,每一种语言就拥有一种民族精神,而这个强大的民族精神在课文当中也一再描述。当自己的.民族被打压,不能使用、学习自己民族的语言时,人们是多么的气愤。
借由这个故事,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大致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创设课文情境,导入教学内容
形象的描述为整堂课的教学添 ……此处隐藏14865个字……,而且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富有表现力。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各三至五个),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
1、先看比喻句: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表明了麦浪如金色的海洋一般。
2、再看拟人句:
(1)“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蜂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2)“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3)“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四、板书设计
夏总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景(美)
人(勤)赞美夏天
赞美自然
赞美农民
赞美生活
五、课外拓展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请你发挥想象,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示例: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白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5教学目的:
1、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2、学习一些文言词,懂得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
1、 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写情,由情言志。
2、 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几文章的内容,学习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 引入新课
二、 讲新课
(一)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
2.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 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二)范读课文,学习生字。
谪守(zhé) 滕子京(téng) 予观夫(yú)(fú) 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xiāng)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fēi) 怒号(háo) 樯倾楫催(qiáng)((jí) 山岳潜形(qián) 薄暮冥冥(bó)(míng) 波澜不惊(lán) 沙鸥翔集(ōu) 岸芷汀兰(zhǐ)(tīng) 皓月千里(hào) 静影沉璧(bì) 宠辱偕忘(xié) 嗟夫(jiē)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叮嘱。
(三) 由读课文,直至读熟。
(四) 学习文章的第一节。
1.本节课文,并根据页下注释翻译这一节。
2.学习这一节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作太守。
越明年:越,到了。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 以,来; 之,指重修岳阳搂这件事。
3.概括这段文章的内容。
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4.背诵课文第一节。
三、 作业。
熟读课文,记忆生字,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朗读全文,复习生字。
二、 新授。
(一) 学习课文第二节。
1.朗读本节课文,说说这一节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洞庭湖的大观。
2.翻译描写洞庭湖大观的课文,想象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发语词,无意义;观,观看;胜,美好。
此则洞庭湖的大观:则,就是;观,景象。
3.翻译本节课文剩余的内容说说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北通巫峡:北,向北;通,到达。
南极潇湘:极,到。
这部分写的'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4.想一想,既然是岳阳楼之大观,为什么不详细记述呢?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如果作者再详细写就会显得重复没有新意。
5.背诵本节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三节。
1. 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节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霪雨霏霏"时的景色。
2. 这"霪雨霏霏"时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霪雨霏霏时间之长;天气阴冷,风高浪大;天昏地暗;傍晚时节两岸的声音。
3.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悲伤)
4. 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登斯楼也:斯,这。
去国怀乡:去,离开。
感极而悲者矣:极,极点。
5. 朗读这节课文,体会其中描绘的情形。
6. 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