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10 07:32:04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认识的生字,理解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3:情感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交流神话故事:

2、听歌曲、猜歌名:

3、板书课题愚公移山(查字典、质疑问题)

谁知道愚是什么意思?公又是什么意思?愚公又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课文读的很认真,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

2、同学们都学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了,这样真好,本课有要求我们学会认的字,现在我们就来检查一下你们的认字成果好吗?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儿?

(三)、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为什么移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

2、同学们,想一想能带来哪些难题?

3、面对着他们的生活,劳动带来了很多困难的王屋与太行,凭借着一身肝胆,愚公做出了怎样的决定?(移山)

4、那么对于移山这件事儿,其他人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5、移山成功了吗?

学生交流,(齐读第14自然段)

6、移山遇到困难了吗?如何移山的?

7、愚公妻子对丈夫的话应该怎样说呢?是像你的妈妈对爸爸说话吗。那应该是像谁?又应该怎么读呢?

8、愚公是怎样回答的?都谁来帮忙了?同学们,看图想象一下,还有谁来了?

9、同学们,读一读描写智叟的话,从中你知道智叟的'态度如何?谁能把这个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智叟的话,灵活灵活现地再现出来?

10、面对着智叟的嘲笑,愚公是怎样回答的?

11、愚公的话共有两句,最后以感叹号结束,表达出了愚公什么样的精神?(教师引读)

(四)、分析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

1、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愚公和智叟着两个老人,愚公真的很笨吗?他已经是90岁的老人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吗?即使是山移走了,他能享受到移山之力吗?(不能)那他不是傻吗?(不是)。用我们现在的观点说他是为了谁?(子孙后代)对呀!他是为后代造福,从这个观点来看,他不仅不笨还很聪明,而且不是小聪明是(大智慧),。文中的智叟他很聪明吗?(不是)。他只是小聪明而已,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我们可不能做这样的人。

2、同学们,愚公挖山不止是精神连玉皇大帝都被感动了无路难,开路更难。自有后来人,为你感叹!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吗?

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课文,老师也感触颇深,最后老师送同学们一句话: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够到达目的地。

(五)、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六)、用儿歌和感悟结束教学。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3、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读准下列字音:

仞 惩 塞(惩山北之塞) 迂 汝 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

荷 叩 箕畚 龀 匮 亡(亡以应) 厝 朔

2、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⑴ 惩山北之塞

⑵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⑷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⑸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

二、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

三、订正读音

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万仞 惩山北之塞 迂 汝 曾不能 遂 荷担者 叩石

箕畚 始龀 穷匮 亡以应 一厝朔东

四、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五、读好停顿

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制成卡片,或写在小黑板上),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六、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集体讨论

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待学生没有问题再提,教师提出下列语句,指定学生说出大意,以检查刚才学生们自译的'效果,也是将重点突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语句,学生们已提出,此时教师不必再检查。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粗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八、听读课文

教师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不看书。

说明:这个 ……此处隐藏25973个字……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 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指导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1、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 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7、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9、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逐段朗读课文

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五、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六、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