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魂》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梅花魂》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梅花魂》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三、课
型:独立阅读课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
五、教学手段:用“小黑板”辅助教学。
六、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过程
㈠自学,完成下列作业。
1、初读,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课文用五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在国外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请按顺序概括出是哪五件事?
㈡指导学生学习理解这五件事。
1、学习第一件事: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了眼泪。
思考讨论:外公读唐诗宋词,为什么常常落泪?
(外祖父落泪是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落泪。)
2、学习第二件事: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思考讨论: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表现了外公什么思想感情?
(因为在外公心目中,梅花是最干净最纯洁的,它是祖国的象征,不能受到一点玷污。表现了外公对祖国的热爱。)
3、学习第三件事: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思考讨论:“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这是为什么?
(这充分表现了他思念祖国的深情,他也很想回国。)
4、学习四件事:外公在离开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完成练习册P66-2,加深理解。)
5、学习第五件事: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思考讨论:外公为什么送了画梅,又送绣梅?
(这是他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情,让外孙女带回了祖国的表现。)
㈢练习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总结全文。
二、教学过程:
㈠分段,写段意。
第一段(1)讲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
第二段(2-15)讲作者回忆几件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的事情。
第三段(16)讲作者从梅花想到了外祖父的爱国之情。
㈡归纳中心。
这篇文章通过写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㈢课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课文的开头与结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样的写法,我们体会到作者对老华侨的爱国之情的理解,更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㈣练习设计:课后作业1、2题。
㈤板书设计:(出示小黑板)
《梅花魂》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了解梅花的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1、读懂外祖父有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了解梅花的高尚品格。
2、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借助梅花寄托眷恋祖国的感情。
教前准备及教法设计:多媒体课件及梅花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定向: 昨天,老师要求同学在各种媒体中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板题:梅花魂;齐读课题)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要求:老师先来朗读一遍课文,希望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情境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出示一幅幅梅花图片,在《梅花三弄》背景音乐中,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梅花,历来是我国诗人、画家赞美的对象,你能背出一两句与梅花有关的诗句吗?
2.指名学生背一背课前收集的诗句。
(正像诗人们赞美的一样,梅花不愧是花中君子。每当梅花盛开的时候,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总会使作家陈慧瑛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让我们来读一读她讲的故事。 )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在一幅幅梅花图片和音乐中娓娓导入新课,意在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中激起情感,调动知识储备,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知识和情感的铺垫。】
展示交流:出示课题,质疑:梅花有魂吗?这个“魂”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请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在感受深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学生默读、自学、画批)
1.认读本课新词。 秉性 训斥 撩乱 朦胧 灵魂 玷污 名节 颇负盛名
2.课文是通过哪几件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有着浓浓爱梅情结、思念故乡的老人的?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3.指名学生说一说,并引导学生读好相关的内容,教师提炼板书: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送梅图。
(5)送梅花巾。
4.用连结事例的方法说说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在初读阶段,理清课文的结构,并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段意,意图有二:第一,引领学生整体感知,高屋见瓴,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在理清结构的同时,把课文读通、读好,为更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情感打好基础。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把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
品读体验:解读梅魂,感受民族气节
1.整篇文章寄托了一位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这份情感与梅花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表现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你读懂了什么。(4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有关句段)
出示:“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又用红绸子慢慢抹净。”
① 出示“墨梅图”,学生自由读本小节,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
么?(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
……此处隐藏27788个字……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二、珍爱梅花,读懂人物
1.让学生读文,从文中找出表现外祖父喜爱梅花的词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运用对比写法突出了外公对墨梅图的珍爱)
(2)“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从外祖父动作中的重点词“轻轻”“慢慢”可以看出他非常爱惜梅花,生怕弄破,表达了喜爱之情。)
(3)“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通过反问句的运用,表达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过渡:从外祖父的言谈举止中我们感觉到了他爱梅花就像在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个婴儿,他爱梅花甚至超过了爱自己的外孙女。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钟呢?文中哪一段话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三、品颂梅花,赞诵人物
课件出示:“这梅花,是我们中国的名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学生自由读文,同桌间探讨从这段话中自己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1)梅花的精神。
A.梅花有什么精神?(课件字变红)读梅花精神这句话。
B.(课件展示风欺雪压梅花图)体会梅花的精神。谁能把梅花的精神读出来吗?面对这些不怕风雪的梅花,你最想对梅花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真棒,真是个英雄!)
(2)具有梅花精神的人。
A.这段话仅仅是在写梅花吗?(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就像梅花。)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给大家读一读。
B.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物吗?结合人物理解“历经磨难”。(课件出示有气节的人物形象)
(3)做有梅花精神的人。读读最后一句话,你读懂了什么?(外祖父要我做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外祖父身在异国他乡,却不怕环境的艰苦,凭着一股梅花的顽强精神,在星岛的文坛上颇负盛名,为祖国争光,外祖父就是一个具有梅花精神的人。外祖父把墨梅图赠送给“我”,就是在告诉莺儿,也是在告诉所有的人,梅花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四、品悟眷恋,魂牵人物
过渡:外祖父爱梅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篇课文中外祖父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特别的印象?外祖父不仅心事重重、郁郁寡欢,还时不时地落泪了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提到了外祖父几次落泪。让我们共同来分析外祖父落泪的原因。
1.读诗落泪──思乡之泪。课件出示:“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花梨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滚在我的腮边、手背。”
(1)外祖父为什么要教“我”读唐诗宋词?(外祖父常常“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这是他老人家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是想让自己的子孙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2)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为什么就会落泪?(这些诗句都是写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都是写乡思,乡愁!所以,每当读到这些诗句的时候,“他就会有一颗两颗的冰凉的泪珠滚落下来”。这冰凉的泪珠是外祖父的思乡之泪!)
(3)一起把外祖父浓浓的思乡之情读出来。
2.未能归国泪先流──无奈之泪。课件出示:“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1)这句话把外祖父比作了什么?外祖父和小孩子应该说在年龄上相差甚远,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比喻?(外祖父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之情,从他的失态中体会到外祖父思归难归的悲痛心情。)
(2)外祖父想回祖国吗?能回祖国吗?(想回却因年龄太大行动不便不能回,还有就是当时的中国处在一个特殊时期。凡是出国深造或者是侨居海外的华侨要回国都会遭到敌对势力的百般阻拦,所以外祖父回不了祖国。)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他想回却不能回,这其中有多少心酸,多少无奈啊!──这泪水是无奈的泪水。
(3)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你能想象一下这省略号里省略的画面吗?(外祖父一边哭泣一边喃喃自语:你们都要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可是因为我年纪太大,无法和你们一起回到家乡,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由来已久的心愿。也有可能将永远不可能回到家乡……)
(4)孩子们,让我们静静地读,把外祖父这复杂的心理过程表达出来。
3.泪眼蒙!送手绢──深情之泪。课件出示:“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望着远去的亲人,想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祖国,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愁苦使他愈加的衰老。)
(2)老师也被这个画面深深感动着。(师范读)这句话中有一个词特别揪心──衰老。外祖父为什么会一下子衰老了很多?
(3)你知道外祖父此时又为什么流泪了吗?这泪水,饱含着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深深情意;这泪水,是饱含深情的泪水。
(4)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这颗心,万千愁情都融入了这颗心,无边泪水都汇聚在这颗心。此时靠什么来传达外祖父的这颗心?(手绢)
(5)外祖父和我离别时,为什么非送我带有血色梅花的手绢呢?这是一块怎样的手绢?外祖父让“我”把这块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带回祖国,实际上也就是带回了外祖父的一片思乡之情。
(6)课件播放《我的中国心》。
(7)还靠什么?课文前面还写到,外祖父还靠什么表达自己的这颗心。(墨梅图)前文写到外祖父把墨梅图递给了我,也是让我带回外祖父的一颗爱国之心。
(8)外祖父想啊想,想啊想,把头发都想白了,把心都想碎了,深情随着这梅花一起递到了外孙女的手里,难怪在课文的最后,作者会说,这花不只是花,而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9)当故乡的梅花再次开放时,看到梅花我不禁又想起了外祖父。假如此时的你是莺儿,你会对外祖父说些什么?
同学们,让我们最后饱含深情地再来朗读一下课题吧!愿同学们能把这梅花精神发扬光大、融入生命,感染和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