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5-07-09 07:32:07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锦集六篇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锦集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

2.使学生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的同时能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用简炼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1)某车间每班有4个组,每组有11人,每班有多少人?

(2)一辆卡车可以装30袋化肥,每袋重50千克,一辆卡车能装多少化肥?

2.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

根据动画演示的内容分别补充问题,再解答.

(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_______________?

(2)每箱有12个热水瓶,每个热水瓶卖35元,______________?

3.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中的应用题都是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它们的'数量关系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计算.)

把动画复习的两道应用题连,让学生把复习中的两道题合并成一道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题目,引出例1.

教师导入: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光会遇到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还会有这样稍复杂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3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指名读题,并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继续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实物图逐步转化为线段图.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么解答这道题?并说出解答的思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汇报讨论的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到:

方法1:要求一共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箱卖多少元和一共有多少箱.已知共有5箱,未知每箱多少元.因此,要首先求出每箱多少元.已知每个35元,每箱 12个,求出每箱卖多少元就是求12个35是多少,用35×12=420(元),再求出5箱一共卖多少元,就是5个420是多少,用 420×5=2100(元).

板书:①每箱多少元?

35×12=420(元)

5箱一共多少元?

420×5=2100(元)

方法2: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个卖多少元和一共多少个.已知每个卖11元,未知一共多少个,先要求出一共多少个.每箱有12个,有5箱,求一共多少个就是求5个12是多少,用12×5=60(个),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就是求60个35是多少,用35×60=2100(元).

板书:②5箱一共多少个?

12×5=60(个)

5箱一共多少元?

35×60=2100(元)

(4)教师谈话:像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将这两种解法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学生动笔列式,汇报订正:

35×12×535×(12×5)

教师提问: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行不行?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因为运算中要先算12×5,就必须加小括号,否则运算顺序就变了,不符合题意.)

(5)比较、辨析: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明确两种解法的区别是: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思路不同,用的已知条件也不同.联系是:最后都能求出来“5箱一共多少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具备有关角的生活经验,而他们脑中的角既有数学上的角,也有生活中的角,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正确辨别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同时在实践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学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

感受角有大小,初步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

小棒、硬纸条、图钉、长方形纸、吸管、毛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活引入

我们的校园美吗?听着音乐,感受着鸟语花香,让我们稍稍地静静心。这里熟悉吗?我们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温馨的教室。今天我们的研究就从大家熟悉的物品开始。

观察这些物体虽然形状不同,但上面都藏着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新的图形朋友,你看出了吗?

二、观察探究,新知建构

1.观察,初步感知

(1)三角尺上的角在哪儿?指给你的同桌看看,我找了其中的一个角,看看我指的和大家想的一样吗?你还能在上面找到角,你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指给同桌看看吗?我们来看看电 ……此处隐藏3613个字……

5。找角活动,丰富表象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角,我们的教室里也有很多角。你们能找到它吗?

请看要求:(1)可以离开座位去找角;(2)找到角后,请你摸摸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再和你的同桌同学说说;(3)音乐结束时就回位坐好。(学生活动,在教室里面找角)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来交流反馈。

(评析:这样的活动练习,有趣味,有新意,让学生再次感觉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种设计也体现了老师别具匠心,为每个孩子提供均等的机会,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6、德育教育

师:生活中角是丰富多彩的,这有一组生活中的图片,让我们欣赏它们表面上的角。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课件展示各种图片(南浦大桥、金字塔、房屋、小饰品等),并尽可能的让学生们说说他们从上面所能找到的角。

(评析:利用网络,把大千世界浓缩进课堂,让小数学变成大数学,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的应用美与创造美。)

师:多美啊!生活中的角的确是多姿多彩的,它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了。尽管角很美,可有时候角又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危害,比如这个讲台上的角这么尖,小朋友们走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被它撞伤了。在我们小学楼梯口的安全宣传教育图片中,就有这样一则儿歌。我们大家一起念一念:小小硬硬尖桌角,碰到它啊痛弯腰,走路游戏多注意,免得碰得哇哇叫。

(评析:利用校园文化,适时、适当的进行德育教育,体现了教师心中有孩子,时时关注孩子的美德,也彰显了教师数学文化素养的魅力。)

7、数一数角

师:刚才我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美丽的角,那么,在这几个图形中,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几个角吗?

(请组长给小组的每个同学发一张练习卡,请你认真地数一数,并填一填。)

① ② ③

学生汇报交流找角的情况,并通过幻灯展示解释。

交流时,如果学生从②找出两个角就要予以肯定,如果找到三个角,一边要高度评价,另一边要请这个学生通过幻灯逐个画出,让其他同学也初步感知这种找角的方法。同样如果学生从③中找出三个角时,就要予以肯定,如果找到6个角时,就要请这个学生通过幻灯逐个画出,让其他同学进一步感知这种找角的方法。

(评析:这是引伸题,是发展思维的一个提高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这种特别的找角的方法:有序、有规律,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感知数学本身的魅力,感受数学的韵味隽永。)

四、拓展延伸、丰富知识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评析: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探索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在学生得出理论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演示来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们得到的结论。)

五、全课总结

制作带有角的折纸工艺品,再将他们的作品进行现场的展示,最后说一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

(评析: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学生们创造性地想像和灵活的动手能力,对于被展示作品的学生,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第73页的例1、2、3题,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整数与小数,会比较熟的大小。

3、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学会知识的整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一)回顾知识

1.课件出示P72情境图

学生提取信息

总计人数10500名运动员

花费4.96亿英镑

约占总人数的3.77%

金牌数约占总数302枚的八分之一

第29届奥运会出现了25.5%的负增长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数?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完成73页做一做

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提问:有什么感受?

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

好,我们来看这些数,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

教师监控 1

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

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自然数)

③什么叫自然数?

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

⑥想一想,整数和自然数的范围哪个更大?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数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

二、小组合作,整理概念

(一)小组合作,进行数的整理

出示整理提示

1.根据数的特点找到数之间的联系,并用树形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2.先小组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工合作,汇报时要说清整理的理由。

3.如果不能够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部分数进行整理。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 材 分 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其思维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对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了解烙饼的方法和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锦集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