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小班数学教案模板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班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班数学教案 篇1一、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幼儿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2. 在快乐的'情境中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活动准备:
1.树墩(大积木人手一份)2.小鱼和钓鱼竿人手一份3.小猫头饰人手一份4.筐一只5.音乐磁带6.模拟池塘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激发兴趣
1.角色渗透
“我是猫妈妈,你们是谁呀?”
2.一个猫妈妈又许多的猫宝宝。
3.猫宝宝们,我们一起开小火车去森林里玩吧。(听音乐)
(二)分树墩
1.森林到了,有好多小树墩,都有哪些颜色呀?
2.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小树墩?(丰富词语:有许多小树墩)
3.一个猫宝宝搬一个你喜欢的小树墩。
4.许多小树墩到哪里去了呀?你搬了几个小树墩?(逐一寻问)
小结:许多的小树墩可以分成一个一个。
(三)分鱼竿
1.猫宝宝们,你们最喜欢吃什么呀?(小鱼、老鼠..)
2.我们去钓鱼吧。看,这里有多少钓鱼竿?(引导幼儿说:许多钓鱼竿)
3.分鱼竿:你拿了几根钓鱼竿?
小结:许多钓鱼竿到哪里去了呀?原来许多钓鱼竿可以分成一根一根。
(四)小猫钓鱼
1.池塘里有多少小鱼?(许多)
2.提要求:一个个猫宝宝钓一条鱼。
3.手鱼竿:一根一根钓鱼竿变成了许多钓鱼竿。
(五)收小鱼
1.收小鱼:我们把一条一条小鱼放到老师的大锅里煮一煮。
2.引导幼儿边放小鱼边说:“我放了一条小鱼。”
3.现在猫妈妈的大锅里有几条小鱼?(许多)
小结:一条一条小鱼又变成了许多小鱼。
(六)分小鱼
1.许多小鱼煮好了,我们要来分小鱼啦。
2.引导幼儿一边拿小鱼一边说:“我拿了一条小鱼。”
3.猫宝宝们,你们拿了几条小鱼呀?小结:许多小鱼可以分成一条鱼一条鱼。
4.现在我们来吃小鱼了。什么味道呀?
(七)活动结束
1.小鱼吃完了,我们要回家啦。
2.放树墩:请你们把小树敦来给妈妈,引导幼儿说,你给了几个小树墩?
3.小结:一个一个小树墩,变成了许多小树墩。
4.开小火车回家。
小班数学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多少,尝试用添1或减1的方法将“不一样多”变得“一样多”。
2.肯积极开动脑筋,对操作活动有兴趣。
活动准备:
操作底板人手一份,雪花片,操作卡,黑色记号笔,小兔子玩具若干,篓子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通过比较知道一样多,谁多谁少
1.天气真好呀!兔奶奶想念小白兔了,于是它决定请它们来做客。
看!几只小白兔来做客呀?(教师出示小白兔,师幼集体数数1、2、3、4)他们一起来到兔奶奶家。兔奶奶先请小白兔们先坐下来。(出示背景图,三张小椅子)
看看有几张小椅子?(3张小椅子)
小白兔和椅子比,谁多谁少?(小白兔多,椅子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数出来的)
我们除了用数的方法,怎样就可以让大家一看就知道小白兔多,椅子少呢?(排队一一对应的方法)
老师先把椅子排排队,然后一只小白兔找一张椅子,够不够小白兔坐下来?(不够)小椅子少一张,怎么办?
怎样就可以让每只小白兔都能坐下来?(幼儿说说方法)请你来给小兔子安排座位,每只小白兔都要坐在一张椅子上哦。
教师小结:添上一张小椅子,小椅子的数量就和小白兔一样多了!
2.学习添1或减1的方法
师:兔奶奶为小白兔们准备了好吃的东西来招待他们,猜猜是什么?(幼儿猜测之后教师出示胡萝卜。)
师:原来是好吃的胡萝卜呀!兔奶奶为每一只小白兔都准备了一根胡萝卜,那这些胡萝卜够不够小白兔吃呢?(幼儿操作)
请你来喂一喂小白兔。(请一名幼儿操作,胡萝卜和兔子一一对应摆放好)
咦,怎么多了一根胡萝卜?怎么办呢?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请幼儿操作,减去一根胡萝卜或者再请一只小兔子,提示幼儿可以请作为主人的兔奶奶也一起吃胡萝卜,教师进行总结,掌握添1或减1的方法。
师:原来啊,当两种东西不一样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添1个或者是减1个的办法使他们变得一样多。
二、集体操作,巩固“变得一样多”的方法
师:瞧,又来了一些小兔子,它们是谁?(出示小篓子,里面有小绿兔、小蓝兔、小红兔)
来了这么多兔子朋友,兔奶奶请他们吃饼干(出示雪花片)。它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帮它,给这些小兔子分饼干,你们愿意吗?
先给小兔子排排队,(出示排队的操作卡)然后请每只兔子吃一块饼干,看看小兔子和饼干谁多谁少!
1.幼儿集体操作,一一对应摆放好材料,判断谁多谁少。
2.教师展示几名幼儿的.操作卡,总结
谁来说一说,小兔子和饼干谁多谁少?你是怎样变成一样多的?
3.幼儿再次集体操作使两组物体变成一样多。
4.学习用斜线去掉的方法。
小朋友真能干,知道当两种东西不一样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添1个或者是减1个的办法使他们变得一样多。瞧,这上面的小兔子能拿下来嘛?那怎样就表示去掉一个呢?
我们可以用画一条斜线的方法表示去掉一个。(教师边说边画斜线)
三、分组操作
师:吃完了饼干,小兔子们真开心!它们来到了兔奶奶家的花园里。咦?兔奶奶家里还种了许多花,养了许多小金鱼呢!我们一起看看。(出示两种操作卡,幼儿观察两组物体的不同)
教师讲解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第一组:一一对应摆放的花,教师提供小贴花和笔,幼儿自己选择添一朵小红花还是划去下面一朵小花。
第二组:受大小和排序的影响排列的小金鱼,提示幼儿可以通过数一数的方法判断多少再选择是添1还是减1。
《小班数学教案:变得一样多》摘要:够小白兔坐下来?不够小椅子少一张,怎么办? 怎样就可以让每只小白兔都能坐下来?幼儿说说方法请你来给小兔子安排座位,每只小白兔都要坐在一张椅子 ……此处隐藏1029个字……汉字。
小班数学教案 篇7一、活动目标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较强,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望较强,由此,我根据我班幼儿的年根据《新纲要》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索各种事物,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堂《喂宝宝》的数学活动,让幼儿能够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
年龄特点,将目标定位于:
1、让幼儿初步学习按物体大小进行排列,并学说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2、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我将第一个目标定为重难点,希望能在活动中尽量去突破。
二、活动准备
根据本次活动需要,我准备了动物卡片一套,橘子四只,幼儿的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我还特意邀请了大班,中班,小班,小小班,的幼儿也来参与了本次活动。
三、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我一共分了四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激发幼儿的兴趣,导入活动,我以请来小客人为导火线,先请小客人坐下,请幼儿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请幼儿自己探索,教师接着引导。
第二部分,出示橘子,请幼儿动手分,让幼儿对橘子进行讲述,比较大小,怎么样分才是最合适的,并引导幼儿初步说说从大到小,从小到大。
第四部分,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每一个幼儿都是不在同一发展基础上,所以在进行才做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指导。
本次活动,我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相信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们也能够初步地了解排序的规律,虽然也有少数的幼儿对这个难以理解,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多加地讲解,让他们能掌握。
小班数学教案 篇8活动目标:
幼儿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能用“大”或“小”来表述物体,体验物体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各种实物(如碗,皮球等)
2、雪花片大的,小的和幼儿人数相等。
3、大小皮球各半,大小筐各一只。
活动过程:
1、比比哪个大,哪个小
逐一出示各种实物(如碗,皮球等)每种大小各一个,教师问:“这是什么?哪个大?哪个小?”
再出示大小篮子各一只,请幼儿按大小给实物分类,大的放在大的篮子里,小的放在小篮子里。
2、玩“听口令举雪花片”的.游戏
请幼儿每人拿一种图形雪花片,大小各一片,听教师的口令举雪花片,如举大的圆形雪花片,举
小的正方形雪花片等等。
3、玩“拣皮球”游戏
①幼儿围在皮球周围念儿歌。“小小皮球真调皮,一眨眼儿跑掉了。”念完儿歌后,教师把大小
皮球向四周滚出去,幼儿分散捡皮球,捡到皮球后说,“我捡到一个大(或小)皮球。”
②出示大小筐各一只,请幼儿先想一想自己的皮球应放在哪个筐里,然后把自己的皮球放到筐里。
小班数学教案 篇9活动目的:让幼儿知道3添上1是4,让幼儿学会手口一致地正确点数4个物体并说出总数。
活动过程:
1、拍手游戏《你说我答》让幼儿复习2、3两数的.关系。如:
师:小朋友告诉我,比1多1就是几?
生:比1多1就是2。
(1)比2少1就是几?
(2)比2多1就是几?
(3)比3少1就是几?
2、以情境《小主人》演示取苹果招待客人的过程,幼儿认真观察后,启发幼儿说一说:1个苹果是怎样变成2个苹果的?2个苹果又是怎样变成3个苹果的?
3、请幼儿学当小主人,教师说出家里来了1个客人,幼儿从篮子里取出1个苹果招待客人,按次序取出3个苹果,通过操作知道1添上1变成2,2添上1变成3。
4、启发幼儿运用知识的迁移学习3个添上1个变成4个。教师提问:3个怎样变成4个?让幼儿边思考边操作。根据操作得出结论:3添上1是4。
5、教师出示4个儿童卡片,让幼儿手口一致地数出来了几个小客人?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请幼儿取出相应数量的食品招待客人(4个糖果,4块饼干、4杯可乐……)。
6、游戏《捉迷藏》巩固幼儿点数4以内的数量。幼儿到活动室寻找事先放置好的卡片,数一数卡片上有几个小朋友,并把总数告诉教师。
7、游戏《四人手拉手》,幼儿四散活动,边走边念儿歌:“我们都是好朋友,走呀走呀走呀走,快快变成四人手拉手。幼儿立即四人一组手拉手围成圈,并点数人数。
小班数学教案 篇10课程目标:
1,认识测量工具,掌握测量的方法,粗略学会测量物件的长短。
2,学会测量结果与长短之间的关系,长物件用长工具测量则次数少,长物件用短工具测量则次数多。
3,小伙伴之间合作,测量比较难测量的工具。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准备:
1,测量工具准备,测量物件,尺子,绳子,盒子,记,记录本等。
2,事先把小朋友按人均数分好组。
课程开始:
1,老师引导小朋友们讲出高矮,长短,胖瘦等等相对的东西,让孩子们先从自我认识的概念入手。再引导到小朋友们有没有兴趣自己亲自测量一下物件,看到底是长的还是短的。
2,老师把工具分发给每一组小朋友,老师在台上先事先给小朋友们示范一下,测量一根绳子的长度,让小朋友们看到绳子到了什么刻度,就是什么长度。
3,孩子们开始用手中的工具测量物件,并把测量的结果告诉老师。
4,老师若是发现孩子的测量方法有错,则需要及时更正并指导。
5,对于测量正确的小组的孩子,表现好的孩子,则给予大声的夸奖。
6,测量错误的孩子,应该鼓励再测一次,老师可以再次给予示范。若是一直无法掌握技巧的孩子,则可以让测量正确的小朋友帮助示范。
课程结束:
小朋友们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测量的方法,那么以后会不会测量东西的长短呢?还有小朋友们的表现都特别棒,老师也希望小朋友回家后,可以用家里的测量工具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个测量的游戏,好不好?
课程总结:
通过测量课程,不仅让小朋友们掌握了测量的工具,而且也学会了测量的方法,对于小朋友们培养数学兴趣是有极大帮助的。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儿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
在活动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比长短”的`文章,和同行的活动反思,所以在准备学具和提要求时更谨慎了。引出“一端对齐法”的概念,对幼儿能较快地理解还是有帮助的。相信对将来三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帮助。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魔术中开始、游戏中结束,整体感觉孩子们能尽快地融入整个活动的氛围,都还挺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