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郊游教案

时间:2025-10-18 14:50:09
大班音乐郊游教案

大班音乐郊游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音乐郊游教案 ,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音乐郊游教案 1

一、活动目标

1、感受A段音乐的欢快B段音乐的优美,体验共同演奏的乐趣。

2、探索歌曲的表演动作,以及演奏时乐器的配置方案。

3、讨论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案,根据乐曲的变化设计配器方案,学习用不同的乐器来表达音乐的不同情绪,能够用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演奏歌曲。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会唱歌曲《郊游》。

2、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

三、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进一步感知歌曲结构的情绪。

(1)这首歌有几段?哪几段是一样的?第一、第三段音乐听起来怎么样?

(2)第二段音乐怎么样?

2、创编动作。

(1)在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卡片画面进行讲述后,鼓励幼儿探索用什么动作表示手拉手、很高兴去郊游的情景。

(2)鼓励幼儿探索怎样表演第二段音乐中表现的优美景色。

(3)老师根据幼儿想象的动作组合成歌表演,并进行集体练习。

3、讨论配器方案,为歌曲伴奏。

(1)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优美部分?

B段的比较抒情,可以延长的,适合用什么乐器?

(2)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大家欢快地去郊游的部分?

提示幼儿A段脚步的适合用双响筒

(3)请幼儿看老师指挥做现用乐器的模仿动作,用乐器看指挥演奏。

(4)请幼儿和小伙伴交换乐器看指挥演奏。

四、教学反思:

在音乐欣赏方面我有一个特别深刻的体会就是无论聆听什么类型的音乐都要给幼儿留有一个想象和发展的空间。音乐有内容,但没有固定的内容。因此,音乐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实践者的个性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而是要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去引导幼儿去主动的聆听和欣赏。对于某一音乐作品如何理解,对于一首歌如何表现,我们都应鼓励孩子有不同的感受结果,有更多的表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音乐教育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

大班音乐郊游教案 2

活动目标

1.在掌握身体动作的基础上,学习用打击乐器演奏《拔根芦柴花》。

2.在教师指挥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改变指挥方案,丰富演奏内容。

3.在集体演奏中,注意乐器打击时的音量、音色与乐曲情绪应和谐一致。

4.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5.感受音乐节奏,乐意参与音乐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重点:

学习用打击乐器演奏《拔根芦柴花》。

难点:

在集体演奏中,注意乐器打击时的音量、音色与乐曲情绪应和谐一致。

活动准备

1.会看指挥、分声部做身体模仿动作。

2.铃鼓、碰铃、圆舞板、大鼓、钹等打击乐器人手一件。已经摆放在幼儿椅子底下。

活动过程

一、熟悉乐曲、巩固节奏型

1、伴着欢快的《拔根芦柴花》音乐幼儿和教师一起跳舞,让幼儿从中感受到快乐,激发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兴趣。

2、巩固、熟悉节奏型。

二、听音乐《拔根芦柴花》,做相应的身体动作。

三、学习用打击乐演奏乐曲。

1、教师引导幼儿探索、设计配器方案。

2、幼儿根据配器方案,看教师指挥用乐器进行演奏。

教师:请小演员们从椅子底下轻轻拿出乐器,准备好,我们这一次要用小乐器来演奏了。

3、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演奏乐器中的困难。

4、教师启发幼儿设计新的配器方案。

5、幼儿按照新的配器方案看教师指挥演奏。

教师:这一次我们要用刚才讨论的新的配器方案演奏乐曲了,请仔细看好我的指挥。

6、教师组织幼儿探讨如何让演奏更好听,并提出力度要求。如:X XX|中强、轻快;[11]~[16]小节稍弱、跳跃;[19]~[24]小节稍强、热烈。

课后反思:拔根芦柴花(打击乐演奏)

这次的公开课是园指定让我上一节有关打击乐方面的内容的音乐课,让年青教师能有一个对上打击乐有个初步的了解,说真的我心里没有一点底,首先现在的教材中在打击乐方面的教学内容很少,孩子接触各种打击乐器就很少,在这种情况下要上好一节打击乐课 很难。再说这次是让我上给年青教师看起到一个示范作用,所以我很重视这一次的公开课。要上好这方面的课,首先要给孩子铺垫一些有关内容,如:认识多种节奏型、接触一些打击乐器并认识、还要学会如何去欣赏音乐等等。在课前我做了大量的知识铺垫。

《拔根芦柴花》是我们大班九月份的主题《中国娃》中的内容,整首曲子以民间乐器二胡为主奏乐器,再配以其他的乐器伴奏,表现了欢快愉悦的情绪,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音乐风。 一首乐曲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音乐教学,既可以欣赏又可以演唱即能创编律动又能开展音乐游戏。我把打击乐演奏作为《拔根芦柴花》这首乐曲的表现形式。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学会身体动作的基础上学习用乐器演奏。难点是:注意乐器的音量、音色与乐曲情绪的一致和谐。设计配器方案。整个活动幼儿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注意力非常集中,探索、创造的热情很高,尤其是在最后乐曲合奏环节,孩子们表现特别棒,各种乐器配合得非常默契。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打击乐的孩子们来说能有这样的表现让我尤其欣慰。

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1、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先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

2、让孩子尝试各种乐器,让他们心里上得到满足。孩子们兴趣很高,他们演奏时个个都非常认真、投入。

2、幼儿能根据老师的指挥进行不同的演奏,效果不错。

3、不足的地方事先我也想到了,在图谱上是否能让幼儿看出强弱拍的关系,在集体评课中有的教师也提到了这一点。

14、大班音乐教案《郊游》含反思

设计背景

孩子们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特别是我们都是县城周边农村孩子多,缺乏各种必要的感性经验,尚处于直觉形象阶段的思维方式的局限,使他 ……此处隐藏12389个字……儿铺垫关于屎壳郎的外形,生活习性等知识,并讲述故事《屎壳郎造房子》。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草原上有一种小益虫它叫屎壳郎。天气越来越冷了,小屎壳郎们都忙着给自己造一个大大的暖暖的房子。屎壳郎们本领特别大,它们每天都会从家里出发走很长很长的路,他们很有力气,在去

大草原深处的路上它还要超过小河,穿过草丛,这样才可以到达造房的地方。

教师提问:小屎壳郎要具备哪些本领才能造房子呢?

教师提问故事情节:屎壳郎到底是怎么做的呢请你认真看仔细听

二、教师随乐示范基本动作,感知乐曲的曲式结构。只播放前半段基本动作的音乐

1.教师播放第一遍音乐,做(出发走走走走有力气一一走走走走过小河一一走走走走穿草丛)的动作,让幼儿熟悉动作的同时初步感知音乐。

2.数师提问:小朋友们看清楚小屎壳郎做了哪些动作吗?(让幼儿做出教师示范的动作,加深对动作的理解)2海一一每次解决一个问题,如:动作的方向,动作的顺序等。

3.教师小结:小屎壳郎很了不起哦!我们也来学一学好吗?

4.播放音乐T——S众教师带领幼儿有口今的随乐做动作。

5. 解决幼儿在动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小屎壳郎们加油哦,这次看看那个小保壳郎做的最棒,再次播放音乐带领幼儿做动作。

6.教师动作退位,让幼儿自己做动作。

三、游戏“屎壳郎球大赛”

小屎壳郎们很快就练好了造房子的本领,那我们就来一场屎壳郎造房子大赛(滚球)好吗?

2.教师出示教具(PPT数字滚动屏、粪球)介绍。游戏是怎么玩的呢?请你们仔细看两位老师老师做。

3.T-一T的高级示范(加入完整音乐及游戏部分的动作)执教教师请出配课教师一同示范游戏玩法。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两个是怎么比赛的,什么时候开始滚粪球的?

4.T--S的再次示范,教师选一位幼儿再次进行游戏示范。

5. S——S的“屎壳郎滚球大赛”根据手腕花的颜色将幼儿分成相等数量的两组进行比赛。游戏进行四到五遍。每次先到终点的那一组为获胜,可以得到一颗小粪球,累计最后比赛完,哪一组得到的'小粪球最多为获胜。

四、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哇!小屎壳郎们好历害,不仅学会了小屎壳郎造房子的本领,在比赛中还能为自己的组努力赢得胜利,你们是最棒的。输的那一组我们也不要气,平时多加练习,相信下一次一定会成功。

5、大班韵律活动教案《丛林秘境》音乐

挑战5+线路图,完整表现探险全过程。

挑战4+分角色表现(探险家和秘境景物)。

挑战3+确定秘境主题,小组合作创编。

挑战2+发现秘境,随乐想象。

挑战1+小溪遇到的各种生物,动作创意表现。

音乐 用动作表现探险、路过小溪。

动作 位上动作3遍。

故事 小探险家们去丛林秘境探险。

动作建议:

[1-2]小节:前奏空拍。教师预令“准备出发”

[3-4]小节:随乐合拍走路踏步动作,一拍一下。

[5]小节:一手上举靠额头,手心向下做“看”的动作,一手向后撑开。两拍一“看”,双手交替进行。

[6]小节:一手放耳边做“听”的动作,一手向后撑开,一小节一下定格。

[7-10]小节:同上3-6小节动作。

[11-14]小节:创编动作,随乐做各种小溪里生物的游动动作(大胆想象)。

[13-22]小节:同上3-10小节动作。

[23]小节:双手交替作拨开草丛动作,曲臂胸前向外打开。左两拍一下,右两拍一下。

[24-26]小节:小步走动作,一拍一下,共12拍。

[27]小节:双手交替作拨开草丛动作,曲臂胸前向外打开。左两拍一下,右两拍一下。

[28]小节:小跑步到椅子后面

[29]小节:第一拍,举起望远镜站立;第二拍,拿着望远镜反坐在椅子上;第三、四拍,拿着望远镜跳望远方。

[30-37]小节:分角色表演。表演“探险家”的孩子原位坐椅子上作观看动作。表演“秘境的孩子4人大胆想象创造,合作表演,共32拍,8小节。

[38-39]小节:一手放耳边,一手向后撑开,作“倾听”动作。两小节,8拍。教师语音提示“太阳下山了,让我们跟丛林说再见,赶快回家吧!”

[40-47]小节:同上3-10小节动作。

[48-54]小节:尾声,向丛林作再见动作,走出教室。

大班音乐郊游教案 15

一.活动目标

1.感受A段音乐的欢快B段音乐的优美,体验共同演奏的乐趣,

2.探索歌曲的表演动作,以及演奏时乐器的配置方案。

3.讨论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案,根据乐曲的变化设计配器方案,学习用不同的乐器来表达音乐的不同情绪,能够用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演奏歌曲。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会唱歌曲《郊游》。

2.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

三.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进一步感知歌曲结构的情绪。

(1)这首歌有几段?哪几段是一样的?;.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第一、第三段音乐听起来怎么样?

(2)第二段音乐怎么样?

2.创编动作。

(1)在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卡片画面进行讲述后,鼓励幼儿探索用什么动作表示手拉手、很高兴去郊游的情景。

(2)鼓励幼儿探索怎样表演第二段音乐中表现的优美景色。

(3)老师根据幼儿想象的动作组合成歌表演,并进行集体练习。

3.讨论配器方案,为歌曲伴奏。

(1)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优美部分?

B段的比较抒情,可以延长的,适合用什么乐器?

(2)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大家欢快地去郊游的部分?

提示幼儿A段脚步的适合用双响筒

(3)请幼儿看老师指挥做现用乐器的模仿动作,用乐器看指挥演奏。

(4)请幼儿和小伙伴交换乐器看指挥演奏。

四.活动反思:

本次音乐活动是一个歌唱活动。《郊游》这首曲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ABA结构,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样的,活泼欢快,中间第二段比较柔和,唱了郊游的风景。活动开始我以谈话导入,引导幼儿说说郊游地的风景,根据幼儿的回答我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了下来,从而引出第二段歌词。接着我用动作引导幼儿说出了第一、第三段的歌词。歌词理解后,让幼儿通过听教师清唱初步熟悉歌曲旋律,然后再用钢琴伴奏,一句句学习歌唱。等唱了两到三遍后请幼儿编动作,边表演边唱,这样比较能帮助幼儿记住歌词。虽然大多数幼儿能大概将歌曲唱出来,但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觉得兴趣缺缺;而且后面边表演边唱,孩子们会分散注意力,反而唱的更少更轻,应该在幼儿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再加动作比较好。

《大班音乐郊游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