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10 14:50:06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谁能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板书:伽利略)

二、自读自悟

1、结合上节课的自读,老师想请大家仔细地再读一读课文,思考:(大屏幕出示)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说明理由,再联系自己的生活、阅读进一步谈谈想法。

因此,我们必须与课文进行充分的交流,想好后先向同桌征求一下意见,或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汇报。

同学开始读书

三、个性飞扬

1、老师看到有些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谁来谈一谈?

(一)如果谈到,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板书:善于思考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称为“辩论家”,25岁就对亚里士多德提出质疑。

他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产生疑问,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是怎样思考,如何产生这个疑问的?

伽利略不仅明白了亚里的观点,并由此引发了他的思考,我们共同来看一看伽利略是如何思考的。(演示实验过程,动画)

(二)如果谈到,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板书:执著追求真理

(大屏幕出示)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能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话吗?

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伽利略却大胆质疑,侧面烘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屏幕出示)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在当时,科学界对权威极其崇拜与盲从,有的科学家为坚持真理甚至丧失了生命。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伽利略没有屈服与盲从,而是仍然坚持对科学的不懈追求,他用自己的实验,有理有据的证明了自己的大胆猜测。

在科学面前,他容不得半点“直觉”,在权威面前,他决不无理由跟从,正是伽利略的这种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人们也不禁为他欢呼,让我们看一看当时的情景

出示(小动画)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能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吗?

四、总结升华,延伸拓展

了解了伽利略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的品质、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能多阅读类似的小故事,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屏幕出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教学设计: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①(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②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此处隐藏22158个字……:我小时候敬佩的人是小英雄雨来。做一下判断。

(但是我告诉大家,我的确敬佩小英雄雨来,猜猜我为什么敬佩他?因为人小志气高)

4.通过刚才的游戏,我同样佩服我们班的同学,因为大家都能对我的话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思考与判断。

二、导入课文

1。引入:500多年前,伽利略对两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也产生了疑问。

(1)我说的这句话中,提到两位著名的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对于这两位人物,你平时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介绍,(充分肯定)教师出示资料进行补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被誉为“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古代最博学的人”。

伽利略,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

让我们一起记住他们的名字。

(2)那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疑问之后,是怎么做的呢?那就让我们穿越历史,一起回到500多前,谁来读课题,这个着是多音字(注意:着的读音zháo),谁再来读。一起读。

2.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刚才的问题。

3.检查词语

违背 的确 不容更改

(你把这三个多音字,都读正确了,真不简单)(谁再来读,这个更,我们还可以组哪些词语?)(我们一起读)

(一起来读好这组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固执(zhí)胆大妄(wànɡ)为辩论家

(这位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的是谁?)

(执的读音,妄和辩的写法。)

三、典型的事例

1.产生疑问之后的伽利略,又去做了哪些事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

2.课文正是运用了这三个典型的事例,来写伽利略的。

四、研读课文

(一)严密的表达

最后是谁的观点正确的?是的,我们知道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伽利略就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如果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都生活在同一年代,对于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伽利略又会跟这位大哲学家进行一番怎样的辩论呢?

请大家想一想,伽利略该从哪儿开始向亚里士多德发起辩论呢?

为了更好地与亚里士多德进行辩论,伽利略首先应该把疑问说清楚、说明白。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出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1.读通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用括号标出伽利略产生的疑问。

(2)谁来用朗读告诉大家伽利略脑海中出现的疑问。

你读得很正确,大家找对了吗?我们一起来读。

2.读懂

(1)这句话指的是哪句话?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说给伽利略听——

(2)伽利略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吗?

(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意思是:决定速度快慢的是铁球的__________,__________越__________速度就越快)

(3)如果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话是正确的,伽利略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请你分别用不同的线条划出这两个结论。

交流。

(4)同学们对这两个观点已经很清楚了。我把这两个结论打乱了,你能排排序吗?

( )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

( )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

( )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

(5)你看每一部分都是联系非常紧密的,表达是很严密的。那么这些联系紧密的短句是用哪些词语连起来的呢?

(板书:严密的表达)

(6)标红关联词,了不起的发现,请你来严密的表达一番。

(7)从伽利略如此严密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

3.辩论内化。

(1)好,现在请这边的伽利略,和我亚里士多德来辩一辩,准备好了吗,伽利略?

不对不对,从你语气中感觉还是我的对。

(2)辩论更激烈了,这边的伽利略又跟亚里士多德辩起来了。

(3)亚里士多德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话了,他有点犹豫了,但是他还是,对面前的伽利略说——

(二)侧面的描写

1。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最后得出结果: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1)这个结果与跟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一样吗?我们来比较一下?

(伽利略的观点是:铁球的速度快慢与铁球的__________无关,__________不同但__________相同。)

2)在伽利略得出的结果中,哪些词语表达也很严密呢?自己好好读一读,等下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3)我们一起来读,一起用心去体会。

4)出示:第二自然段。

伽利略不仅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还得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当时人们怎么办?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句话统治了科学界界将近20xx年,对当时的人们而言,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就是权威,现在伽利略对权威、真理提出了疑问,人们会怎么办?

(指名朗读—齐读)

对于人们的责备,人们的反问,伽利略你还敢不敢怀疑?还敢不敢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那难道你忘记布鲁诺了吗?

出示:

布鲁诺,一位与伽利略同时代,也同样是意大利的一位科学家,因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

你知道提出了怀疑,还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可能会有怎么样的危险吗?

3.那你为什么还要怎么做呢?请你写一写。

如果我,就会__________;但是,如果__________,就会__________。最终,我选择__________。

4.第二自然段,侧面的一段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

五、过渡

伽利略是怎样公开试验的呢?人们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产生疑问 典型的事例

反复求证 严密的表达

公开试验 侧面的描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