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5-07-12 22:08:08
《百年孤独》读后感集锦15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集锦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年孤独》读后感1

“孤独的力量是可怕的”。这是我在读完《百年孤独》后的感受。《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

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不断重复,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无论消极又或是积极都无法摆脱孤独。在这个可怕的循环中,能看到布恩迪亚家族所代表的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活状态。

在整个故事中,布恩迪亚经历了从纯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殖民入侵的西方思潮的冲击,最后,一切归结于平静的绝望,正是拉丁美洲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在初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产生人物已经死去,却又复活的错觉,这正是因为故事主人公常常采用相同的.姓名,而作者正是通过不断重复的姓名与七代人的复杂关系来加深整篇小说的魔幻孤独色彩。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这是我读《百年孤独》中最为喜欢的一句话,生命中最重的事往往在死前才会想清楚,或许欣慰,又或许会很,但一切都无法重来。人活在世人总需要一种精神寄托,而布恩迪亚家族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义,他们害怕自己陷入孤独中,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反抗孤独,但他们生存却又离不开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起需要一位合格进去的领导者,而衰落也只需要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而已。小说的结局在奥雷良诺·布恩迪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布恩迪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到“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着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压抑的,这本书几乎全部是孤独和颓废,作者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个家族的孤独和颓废。在这个家族中亲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突出了么而克斯所谓的“孤独的含义”,孤独就是不团结。

《百年孤独》对于现在仍然有警醒的作用,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2

我常常自矜自己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百年孤独》读后感3

魔幻现实主义中的孤独

——评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想象运用

“作者的想象力在神游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以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再现出来。”——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

哥伦比亚当代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字是与“魔幻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但展现其高超的魔幻现实手法的则属《百年孤独》,此作品使马尔克斯走上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从此奠定了其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地位。

仅仅书名而已,作者就已成功地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拉开,给人以遥远的感觉。作品以布恩蒂亚家族7代人的兴衰史见证了马孔多这个小镇的繁华与没落,直到小镇被一阵飓风吹走,从此世上再也没有马孔多,只留下百年的孤独。这一百年的时间跨度里,小镇上发生了很多离奇古怪的事情,而这些故事在马尔克斯疯狂的魔幻想象描绘下变得那么真实与讽刺。

政府把香蕉园三千名罢工者的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边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俏姑娘雷麦黛丝最后抓着雪白的床单升天而去;雷贝卡只要情绪失控就会贪婪地大吃泥土和墙上的石灰,并且拼命咂吮指头;布恩蒂亚家族的第七代传人最后被蚂蚁吃掉……在马尔克斯想象中的世界里,这些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很多来自印第安神话、东方传说以及《圣经》典故。雷麦黛丝升天来源于阿拉伯神话《天方夜谭》;而马孔多一连下了四年零十一个月的大雨则是《圣经·创世纪》里有关洪水浩劫以及诺亚方舟故事的移植……充满想象力的情节看似荒诞,实质是作者对本土国家落后、封闭、缺乏现代性、边缘化的讽刺与担忧。“作为一个深深植根于本土、关心祖国人民命运、严肃反思本族历史的作家,他骨髓里浸染的本土化的东西使他能够始终站在拉美民族立场,发现民族被殖民化、被奴役,最终却仍被现代历史遗弃的命运。”于是,他站在现代历史的角度,洞见拉丁美洲的孤独。

那些看似发生在久远时代的故事如今读来却使人深思。马尔克斯在书末悲伤地感叹:“马孔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 ……此处隐藏7466个字……她看遍了子孙三代荣辱兴衰,明白世事变化,却从未忘记自己的本心,坚持着自己的尊严与规矩,她从未庸俗过,从未像家里强壮的男人妥协过,没有像新事物的变化低头过,她的生命,满是花海。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的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百年孤独》读后感13

小说讲了马孔多的一群居民从游牧的生活逐渐定居下来,从小镇上没有死过人,到经历了战争,殖民者对原始文化的洗涤,专制政府对人民的精神控制,连年的大雨,最后走入衰亡,被狂风带走。故事里人物情节细腻,流露出热带的勃勃生机,肆意的原始的生命力,让我感觉走在热带雨林里,满眼的生命掺杂着衰败萧条,如同奋力生长的植物下也还有衰老死去的昆虫植物。

对于小镇上的居民,他们最初在迁徙中找到一块居住地,到后来被外来文化吞噬,再被外来文化抛弃,最终消逝于尘埃。人们也超越了生死,死人和活人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一个个人的执念,秋海棠繁盛又死亡,超过了现实的'想象,一家人的命运如宿命般重复。”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著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当离开马孔多坐上永无终点的火车,窗外的世间万象如碎裂的长诗飞向了遗忘之乡。

其中一些描写实在是新奇与细腻,让人流连。”门板靠成团的蛛网勉强支撑“;”箱中只有一块巨大的透明物体,里面含有无数针芒,薄暮的光线在其间破碎,化作彩色的星辰。“看着里面的文字能感受到那一股潮湿,霉败,肆意的生命,和终成空的命运。

从情节上来看让我想到了最近看的枪炮病菌钢铁和1984,但描写别是一番风味,想象力让整个环境肆意生长。孤独伴随每一个人,又最终都化为尘埃,人死后不过是”迸裂出青紫色的花朵,伴随着轻微的爆响,家里充满恶臭。“死亡与生命,花朵与恶臭,一组组矛盾的词语在小说里混杂在一起,错乱了时空,生死,永恒的是命运,贯穿始末。

多年前看过这本书,记得开头的吉卜赛人,需要两个人挤的湿透的床单,需要倾倒汗水的席子。当时觉得场景复杂人物混乱,没有看下去,现在看来却别有一番风味,让我想到了在热带雨林里的徒步,细腻和想象力的丰富让我看到了超越现实的世界。看书也是一种缘分,只有在合适的时机看到才能有所感触。其中比较喜欢的人物是乌尔苏拉,她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撑起了一家人,伴随了家族兴亡的大半时光,似乎有了她再困难的情况都能过下去,回到欣欣向荣的日子。

整本书就像是在一个必将走向衰亡的背景下,展现了稍纵即逝的人们的孤独、执着、混乱、爱、欲望、生命。最后,这一切都被风卷走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14

汪曾祺说:每个人都带着一生的历史,半个月的哀乐,在路上行走。

我们看到的一切,最终看到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读什么书,也是在里面找自己的答案。

所以,当我读《百年孤独》的时候,就注定这本书不再归于作者自己,而是和我的思维组合在一起,是“被加工”后的模样。

刚刚看完《百年孤独》,感觉自己像一个老者,观看了一个家族漫长繁复的历史。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奥雷里亚诺,七代人的生命历程,在百年的时间长河里,就像千丝万缕的纽带,互相纠缠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困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拥有一样名字的人,重复着同样的命运……所有人,无一例外,从未逃过梅尔吉亚德斯老人用梵文写下的布恩迪亚家族预言。

我在想,他们是否追问过生命的意义?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命运历程,是否还会选择那么生活?我们的命运之本,又掌握在谁的手中?是不是也要直到生命的终结,才会被破解?每当我们走在人生的岔路口,彷徨纠结是选择A还是选择C的时候,是不是早已经有一双无形的手执着我们的手,写下命中注定的答案?

在这里叫马孔多的地方,人们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时代的变迁,可是无论怎样改变,布恩迪亚家族的人,都带着原始的性情活着,即便是已经成为上校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最终也忙于制造小金鱼、熔化小金鱼、再制造小金鱼……的循环生活直至老死,在这个庞大的家族里,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直像例行公事一样孤独地活着,或死去。

那是一种寒彻入骨的孤独,像毒药一样吞噬着每个人,布恩迪亚家族以及书里提到的每个人,还有读着书的我,那孤独之感,力透纸背,直穿入心。

人类群居在一起,有时狂欢,有时孤单,但最沉重的孤单感,往往来自狂欢的顶点,最亮的灯光、最嗨的音乐、最爱喝的酒、最喜欢的人、最真心的笑,交织在一起,一切都美好得无以复加,可这时脑子里偏偏会蹦出一个声音,轻轻说了句:不过如此……眼泪滑落的瞬间,抵达孤单的深渊。

你看,这就是我看完《百年孤独》的感受,和别人不同,就连和上次看也不是一个感受。

因为我带着前半生的历史,和这半个月的低迷,在《百年孤独》里游走,想找一个答案,却不曾想,所到之处,满地荒芜。

《百年孤独》读后感15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也许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的一生必须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分享、交流,可灵魂必须得到独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

有时候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的.沟通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在世界精神的与独立。外表接受阳光,内心处以安静、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经时光岁月,内心的自我则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时间。在此间隙,肉体与表面光滑无损,思想与灵魂历千锤经百炼、在无数思考疑问中打磨淬火、最终到达片刻的成熟。

世间本无对错,只有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见地。成熟与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无所谓何谓正确,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释获得不同的支持。本无善恶,取人性命,报以恶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为罪大恶极之人?杀人者无心、有心;失手、蓄谋,各样情况交错,以何为标准、准则?有信仰与有无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变化,若以对方为正确,岂不是杀人至于无形,否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的的意义,倒比扼杀了这人的性命更加残忍。学习有各种方法,以为融会贯通,并不需反复询问知识深浅。分数可衡量某个时期的付出,却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丰富程度,为蚁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时,才为体现分数考试价值之时。知识永无止境,断章取义、以小断大、舍远贪近、求分弃才需改进。

对待人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态度、人生观与原则。

自认为,温婉的细涓长流的为最惬意不过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理想生活,简单而又难得。书本,单人,细笔,空房独处一下午。房外倾泻阳光,房内静聆阅书,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独处的快感。刹那间,能听见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灵的深处,身体里,灵魂在亘古持久的孤独中永恒的巨大的轰鸣。

我的生活态度,也便是独立且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无论是面对过去,现在,或是未来。

《《百年孤独》读后感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