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5-11-15 17:16:03
科学教案【汇编7篇】

科学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2、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学实验材料:有盖的罐子若干、黄豆报纸米粒碗勺等

2、实验记录:记录单、绘画方式记录

3、时间安排:20——30分钟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装有东西的罐子,摇一摇。

T、咦,怎么回事?猜猜这个罐子怎么会发出声音?

C、有东西。

T、有什么东西呢?

2、幼儿猜想,大胆表述

3、介绍制作材料:黄豆、报纸、米粒

T、选择一种材料装入罐子,盖上盖子,听听是什么声音?要求装时小心,不把材料洒出来。

4、交流记录:

T、你用什么材料装进去,发出什么声音?

5、游戏:我们一起摇一摇。请幼儿摇动罐子,听听声音一样吗?为什么?幼儿了解装的东西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6、幼儿再次操作,再次记录,做个和第一次不一样的罐子,装不一样的材料。再次提醒幼儿操作时不把材料洒出来。

7、活动交流:展示幼儿记录,鼓励幼儿大胆交流。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明白了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护好耳朵。活动中,每一名幼儿都表现的积极,能充分与老师互动,在分享交流环节、在体验游戏环节、在讨论等环节,教师积极鼓励幼儿参与各种活动并及时给予表扬,保证了每一名幼儿都能快乐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不足之处:有几个幼儿不够大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太强,还需在今后的活动中加强锻炼。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弹簧的特性,培养探究意识。

2、运用弹簧原理制作跳跳蛙,体验活动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弹簧一根、跳跳蛙范例一个、两根同色的纸条、自制纸弹簧爱心卡一张。

2、学具:两根同色纸条、小青蛙图片人手一份。

3、双面胶、背景音乐,视频录像。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师出示弹簧:这是什么?下面我们就和小弹簧一起来玩游戏。

二、通过玩一玩、说一说、演一演的形式,了解弹簧的特性。

1、玩一玩小弹簧,让幼儿自由探索弹簧的特性。

要求:拉一拉小弹簧,你会发现什么?压一压小弹簧,它会怎样呢?压得轻与重,会有什么不同呢?

师小结:小弹簧,真有趣,拉一拉,会弹回去;压一压,会跳起来;压得轻,跳得低;压得重,跳得高;说明它是有弹性的。

2、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里面有弹簧的'。

3、演一演:我是一根小弹簧,巩固弹簧特性。

三、根据弹簧特性,制作纸弹簧玩具跳跳蛙。

1、出示纸弹簧跳跳蛙,激发制作兴趣。

2、让幼儿猜测折纸弹簧的方法。

提问:猜一猜,纸弹簧是怎么做成的?(幼儿猜测)

3、教师示范讲解制作跳跳蛙。

4、幼儿动手制作跳跳蛙。(轻音乐)要求:两根纸条要交替折,边线一定要对齐。

5、玩一玩跳跳蛙。

四、活动延伸。

师:好了,跳跳蛙玩累了,请他在你的大腿上休息一下,看,又有新客人来了,谁呀?纸弹簧小人,纸弹簧爱心卡,什么地方是纸弹簧做的?漂亮吗?纸弹簧还可以做好多好玩的玩具,等会儿我们区域活动时,大家再一起做一做、玩一玩。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领衔技能:实验、推测、计数、交流、观察。

活动前期经验

1.幼儿会折纸,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

2.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

——教师也是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习者,因此科学活动前的准备也是教师自己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孩子将要做的实验教师自己反复多次地进行尝试,这样教师才能尽量多地预测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每人四张纸:

第一张:尝试让纸站起来。(试过后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积木的)用于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吗?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 ……此处隐藏1167个字……发现。

活动准备

1、各种漩涡图片、龙卷风视频;

2、装有水的塑料瓶人手一个;

3、大记录纸一张、小记录纸,铅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水面漩涡的图片,认识了解漩涡。

1、引导幼儿说说从水面漩涡图片中的发现。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也看到过漩涡呢?

——(出示水瓶)老师这里呀有很多的瓶子,瓶子里有水,你觉得用什么方法会使这瓶子里的水产生漩涡呢?

2、第一次实验,请幼儿记录操作结果并讲述操作过程及结果。

——现在就请小朋友每人拿好一个瓶子来试一试你的方法能不能产生漩涡?并把你的发现画在第一个带有问号的表格里。(幼儿操作并记录)

提问:

——请你来说说看你是怎么把水旋转起来的?(请个别幼儿示范摇动瓶子产生漩涡)

——水旋转后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记录的呢?(幼儿出示自己的记录表)

——现在你觉得漩涡是怎么形成的呢?

教师:把瓶子里的水像画圆圈一样来回摇晃就产生了漩涡。(教师根据记录好大记录表)

——我们一起来用这种方法转出圆圆的漩涡吧。(师幼用正确的方法摇出漩涡)。

三、第二次分组实验:探索转动的快慢与漩涡形成大小的关系。

1、刚才有的小朋友转的快,有的小朋友转的'慢,你觉得转的速度的会影响漩涡的形成吗?转得快漩涡会是什么样?转的慢漩涡又会是什么样呢?

2、我们一起来用小手试一试转的快漩涡会怎么样?转的慢漩涡又会怎么样,并把你的发现分别记录在慢和快的表格中。

3、幼儿操作及记录操作结果。

4、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回答出示记录表。

5、教师:我们发现转的越快漩涡就会越大转的越久,转的慢漩涡就会越小转的时间短。

四、拓展:与幼儿认识生活中利用漩涡发明的东西和对人们的影响。

1、在我们生活中利用漩涡的原理发明了很多东西,你知道什么东西是利用漩涡原理制成的?(果汁机、洗衣机)

2、其实除了水转动后会形成漩涡,空气转动后也会形成漩涡,谁知道空气转动会形成什么呢?

在热带的海洋上,太阳照射海面,海水的温度升高,往上蒸发变成水蒸气。热热的水蒸气转呀转,四周的空气也跟着转。由此越转越大,就形成了台风。

教师:生活中的漩涡有的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而有的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灾难,比如龙卷风是很强烈的旋风,当涡旋运动越趋猛烈时,便从云中直降到地面,形成漏斗状云柱龙卷风,会带来很大的破坏力。台风虽然具有破坏力,但也会带来丰富的雨水。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用自己的方法给树叶分类。

2、能大胆地进行实践活动,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3、感知树叶的大小,能够正确区分树叶的大小。

4、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树叶数份。

2、每人两个篓子。

3、集体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这是什么?

2、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学习词:枯叶、绿叶)

3、猜一猜,叶子里面有什么?有没有水?

(1)、介绍记录表,教师交待如何记录。

(2)、幼儿把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

二、幼儿进行实验,探索绿叶里的水。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

2、幼儿实验操作并进行记录

三、幼儿交流:

1、你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绿叶里有水,枯叶里没有水?

3、师生共同总结。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的:

1、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测量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标遇到的'简单问题。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指导要点1、提供小棒、吸管等测量工具,人手一份记录表/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桌子的一边有多长,有多宽?长比宽长多少?我们要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教师示范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做下记号,记录次数。

3、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结果。

4、交流和比较各自的测量结果。

5、组织幼儿讨论:

大家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说一说分别用什么工具,比一比工具是不是一样。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放大镜,初步学习使用放大镜。

2、激发幼儿探索使用放大镜的兴趣。

3、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活动重点:

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活动难点:

发现随着放大镜的上下移动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个放大镜。

2、每组准备一些可观察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放大镜,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 教师: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

2、 介绍名称——放大镜。

二、引导幼儿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外形特点。

1、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用手摸,用眼观察,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2、幼儿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小结:放大镜和普通的玻璃的不同,它是中间凸起的,边缘是薄的。

三、引导幼儿学习使用放大镜。

1、幼儿用放大镜自由观察桌面上的物体,感知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部分幼儿到前面展示自己如何使用放大镜。

3、教师示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小结:在使用放大镜时,慢慢上下移动放大镜,保持合适的`距离,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四、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1、通过图片让幼儿感知放大镜的使用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幼儿再次使用放大镜随意观察活动室内任何地方,体验使用放大镜带来的乐趣。

《科学教案【汇编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