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车》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08 22:08:05
《乘车》教学设计

《乘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乘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乘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车

2+1+4=7 7-3+2=6 6-3-3=0

《乘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师指导下能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图中的动作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恐龙表演吗?

实物演示动画: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知道大家喜欢观看,你看,他们正乘着公共汽车准备来到我们邵小带大家一起去科技馆呢!他们出发啦!(师:小朋友数一数,车上原来有几个乘客?)学校到了,先上了3个人,有2个小朋友在后面边跑边喊:等等我们,等等我们。”最后他们终于没被丢下,也上了车。(师:前门有几个人上车了?这时,又有几个小朋友赶上车呢?)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看画面说图意。

师:小朋友,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合作动动手,用小棒摆一摆刚才动画中乘车的情景。

2、探索连加。

指名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动画片的意思:2+3+2=7,指名试读算式,再指导读。

师:2,3,2,7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你们是怎样得出7的呢?

师小结:哦,老师明白了,就是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得出来的数再与后一个数相加,对吗?

(师边讲边板书:2+3+2=7)

师:这个加法算式和以前的加法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吗?

3、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有两个加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加”。(板书:连加)

4、探索加减混合。

我们的`公共汽车又要继续往前开。请同学们数一数车上坐了几个小朋友?科技馆到了,后面下来了3个人,前面有2个人上车。

师:谁能把到科技馆后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说一说?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人数的变化,该怎样表示?和你的同桌商量商量。

7+2—3或7—3+2怎样计算呢?请小朋友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在书上60页。(小组活动,指名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的?

反馈板书:7+2—3=6 7—3+2=6

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第一个算式先算前面的7+2=9,再算9—3=6,所以7+2—3=6。第二个算式先算前面7—3=4,再算4+2=6,所以7—3+2=6。

师:这两个算式是按照什么运算顺序的?(从左边算到右边)

师:看,这两个算式得数是一样的,可列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小组讨论)

师:在这两道算式里都有哪两种运算符号?

师小结:像这样,一道算式里有加又有减的我们把它叫“加减混合”。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淘气、笑笑和另外三个小朋友乘车时做到前门上后门下,可真遵守公共秩序!这三个小朋友去干什么呢?看,他们请来了看门员小猴子, ……此处隐藏13164个字……你们拉。

2、现在到了马家祠站,请同学们观察图,你能把数学信息说一说吗?

生1:车上原来有46人,下车20人。

师: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人数的变化吗?

生2:46-20=26(人)

师:能说说式子表示的意思吗?

生3:46表示原来有46人,20表示下车20人,26表示还剩下26人。

师:也可以说现在还有26人。谁能想她这样说一说

3、现在到了游乐园站,请同学们观察图,谁能把汽车到站后人数变化的情况说说

生1:车上原来有26人,上车30人,师:谁来提个问题?

生2:现在一共有多少人?(信息和问题请同学完整的读一次)26+30=56(人)

师:把它表示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好吗?

生4:26表示原来有26人,30表示上车30人,56表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

二、读取信息,初步估算

现在总算到了马戏团拉,可是聪明的'喜羊羊说要接受他的考验才能进去,你们愿意吗?生:愿意

师:先请大家观察图中到站后上下车人数的变化(生观察后回答)

生:车上原来有56人,下车27人,上车19人,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现在车上的人比56多还是比56少,为什么?

生1:我觉得现在车上人比56人少,因为下车的27人比上车的19人多一些。

师:通过上下车人数的比较可以估算出现在的人比56少,这也是估算的一种办法。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你能根据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师:现在请你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给大家听。

生:车上原来有56人,下车27人,上车1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师:大家想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1:56-27+19师:你能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吗?

生:56表示车上原来有56人,减去27表示下车27人,加上19表示上车19人,56-27+19表示现在有多少人?

师:说的非常完整,表扬一次!

《乘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5--47页“乘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发展数感。

3、在有趣的观察比较中,感悟两步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连加、连减混合、连减的意义。能说出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混合、连减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做游戏:

(1)同学们坐过公共汽车吗?每当汽车一到站,就会有上车、下车的人。那我们来做一个“乘车”游戏,你愿意吗?

(2)现在我和同学们合作表演上车的情境。咱们把讲台看作是汽车,老师呢,就是售票员,谁愿意来当司机呢?

(3)现在汽车上有2个人,我们要出发了。嘟嘟嘟,西关小学到了,上车的同学请上车,(先上来了3个同学)嘟嘟嘟,华润万家到了,上车的同学请上车,(又上来了2个同学)同学们想一想:你从游戏中看到了什么?

今天,淘气、笑笑和几个小朋友要乘公共汽车去马戏团。马戏团里面不仅有精彩的马戏表演,还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我们随着他们去看看。

二、探究新知

1、连加。

师:看!(出示课件)笑笑他们的汽车来了,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这幅图的意思,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老师把你们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用图形在黑板上表示出来,这时候车上有多少人呢?学生思考,如果能回答,老师就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让学生尝试解答。如果不能回答,教师讲解:车上原来有2人,前门上来3人,这时有5人,后门上来2人,这时有7人,车上现在就有7人。用一个算式表示就是2+3+2=7。(板书讲解)师:这样三个数连续相加的计算我们叫它连加,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用得数再跟第三个数相加,就能算出结果了。

2、连减。

师:同学们,看看在“七里庄”站的这辆汽车,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第二幅图)

生1:这辆汽车上有8人。

生2:到站后从前门下来1人,从后门下来4人。

师:看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谁能提个问题呢?

生:车上还剩多少人?师:问得很好“车上还剩多少人?”现在大家像老师一样在小组里用手中的图形摆一摆图中的数学信息,再列式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锻炼。(8—1—4=3)师:像这样的计算我们叫它连减,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算前面的减法,让第一个数减去第二个数,然后从得数里减去第三个数得到最后的结果。

3、加减混合运算。

师:同学们看,这是“九棵树”站的一辆汽车,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车上有9人。

到站后从前门上去1人,从后门下来5人。

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

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还有人想到了“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到底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呢?是比原来少了吗?我们找几个同学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组织学生表演,再现当时的情境。其余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你看懂了吗?该怎么列式呢?怎么计算呢?生1:9+1—5=5,因为车上有9人再上1人就要加1,所以先算加法9+1=10;又下去5人,就要减5,那么10一5=5,所以车上还剩5人。

生2:也可以是9—5+1=5,因为下去5人,就是9—5=4,又上来1人就是4+1=5,结果也是车上还剩5人。师:同学们还发现了不同的算法,真棒!但是,你们仔细看看,其实这两种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从9里面减5,加1,只不过顺序不同罢了。

师:像这样既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计算我们叫它加减混合运算,计算的时候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6页练一练第一题

2、小鸟图

教材第46页第2题:说一说,算一算

3、马术表演

用加减混合方法解决问题。

4、马儿跨栏杆表演、小刺猬扎气球表演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数的运算,不管是连加、连减,还是加减混合运算,计算的时候一般都是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你学会了吗?课下要多练习哟!

《《乘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