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时间:2025-06-15 14:48:16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羚羊木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

《羚羊木雕》一课讲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自己最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现后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向万芳要回木雕,“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的事情。此文讲述的是一件有关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和现今社会中孩子如何与父母沟通的热点话题紧密相关,学生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因此,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方式上,我将更大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细心体会课文排练课本剧,从而体验文中人物的丰富思想情感,从而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正确与他人和家人沟通。本节课具有如下特点:

一、 通过课本剧的排练展示引领学生精心读课文揣摩课文中的人物

形象。开始设计本课时我想通过角色朗读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但总觉得学生一读就能理解本课内容,调动不起来学生们的积极性。困惑了好几天,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分成四幕的课本剧,我灵机一动何不变角色朗读为课本剧排练展示。当我把学案发下去的时候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跃跃欲试参与意识很强。各个小组出谋划策热火朝天地乐此不疲地排练,积极性空前高涨。排练时同组的学生就开始评价:“你在爸妈的逼迫下索回羚羊木雕表情应是痛苦无奈的,要低着头不敢看万芳的眼睛”等。课堂上学生们课本剧展示的也很精彩,表演的很细致语言表情动作符合情节要求,季德奎同学把爸爸的重钱轻义老成世故威严不可抗拒沉着内敛的性格通过对话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地演绎出来了;陶瑞雪同学把“我”对朋友的失信的痛苦无奈的心情通过表情表演地淋漓尽致,很多同学都有了精彩的表现。课本剧的展示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表演完后我又引领学生们点评,评价中再次走进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内心

二、 各小组的研讨问题明确简洁和他们表演课本剧的内容基本是相

对应的:

思考奶奶在整篇文章中,只蜻蜓点水地晃了两下,仔细到文中去找一找。请充分发挥想象,为奶奶设计“想说的话”。

二组: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父母的?你喜欢自己的父母吗?

三组:你是如何评价万芳的?万芳应不应该接受这份贵重礼物?

四组:你是如何评价“我”的?我把爸爸送我的礼物给万芳对不对?

五组:你认为我和万芳友谊受到破坏谁之过?父母和孩子应怎样相处?

学生们在小组中交流的充分,我一再强调要通过课文的内容的分析来谈观点和理由,不能随意发挥。张振雷同学对父母的分析很细腻准确,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词语。爸妈重财轻义的特点表现在课文中是认为木雕是名贵的,送出去也要要回来。展示的形式也较丰富,有心灵告白、对联、讲析、创编课本剧。

三、尊重学生们的主观阅读感受,不强加给学生们老师的观点。万芳应不应该接受这份贵重礼物?我把爸爸送我的礼物给万芳对不对?

你认为我和万芳友谊受到破坏谁之过?这些问题我都允许学生们有不同的看法,不做谁是谁非的统一评价。只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懂得了要与父母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就可以了。尊重学生们的个性从尊重学生们的阅读主观感受开始。课堂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探究学风。

四、老师唤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都争着发言,不再是有老师点名学生才发言的那种语文课堂,师生的交流也很和谐。出现这种美好教学情景,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们通过课本剧对课文的内容了解的深刻扎实。有了扎扎实实的预习,才有课堂上顺畅的交流和对话。有了思维的“铺垫”,才有思维的“有效发展”。正像我们语文行家所讲的“学生不熟读课文不开讲”是颇有道理的。

2、思维定向而且集中。我紧紧抓住了文本的特点——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的揣摩表演展示来分析品味人物形象,设计了一个主问题“爸爸妈妈奶奶我对我送万芳羚羊木雕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到有关语句交流体会。”针对这个主问题,我又为每组设计了五个小问题,引导各个小组深入思考,不蔓不枝。有了思维指向,学生才会知道去做什么;有了集中的思维“时空”,学生才会把某个问题研究得透、研究得深。

3、思维的凭借实实在在,就是抓人物的语言。我紧紧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通过找寻有关语句来思考问题。这个很朴实的`做法,既符合思维的规律,又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4、老师的激励会让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我的表扬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当看到学生灵动的思维,热情的发言,很有见地的理解时。教师相机的点评与激励,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得以认可,有一种思维的成就感。就是这样的表扬,把学生的思维持续不断地引向思维的天空。一句话,鼓励激活思维。

教学是一项有缺憾的艺术,本节课存在以下不足:老师对课文内容熟知不准确,奶奶在课文中就说了一句话,第二次是欲言又止。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找出两处以致于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们茫然,耽误了时间。课堂时间安排不紧凑,没完成本节课预设的教学任务。看上去板书词语与本节课关系不大,应有一个本篇文章的写法特点小结,因时间的关系没来得及总结。最后一幕的课本剧应加上个人独白更有利于文中“我”这一人物的形象理解,效果更好,遗憾的是我被帮学生指出这一不足。

语言是有温度的,语文是有情感的。真想给学生们一生难忘的终生受益的语文学习快乐,但总是力不从心受知识面和能力的局限难以做到。有时感到迷茫、愧疚和懈怠,当看到学生们那一双双单纯求知的眼睛时我又振作起来了,“吾将上下求索”竭尽全力营造语文学习的快乐课堂。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2

本节《羚羊木雕》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说,这节课若有几分品评价值的话,在于思想上,教者力图在课堂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的学,有效地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做法中,也力图围绕以下几点:一是努力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必要环节,使小组活动避免形式化点缀的色彩,真正从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成为体会、探究的有益过程;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让学生“变成”作品中的人物来揣摩体会其事件中的.个性特点,使学生更大程度深入文本的理解;三是在教师角色上,使教者成为选取支点撬动全文理解的主导者,使教者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角色朗读,进一步理解人物的点拨者,使教者成为引导学生思维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追问者,使教者成为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独立而正确思考的引导者。

当然,这些都是教者本节课中着力的目标,实践中的粗糙、牵强及自以为是处仍然显而易见。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3

我在学校上了一堂公开课,内容为《羚羊木雕》第一课时。课后,语文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了讨论,我也多次反思这节课。下面谈谈我感触最深的两点。

……此处隐藏8580个字……p>三、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能力不强。

课件的恰当使用,会起到渲染情境,加深学生体验的良好作用。在此,受自身的长期认识和课件制作水平的限制,课件只起到了增加课堂容量的小黑板作用。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3

这几天,我们班开始上《羚羊木雕》这一课。

首先,这一课是一篇纯粹的记叙文,文章的线条清晰,故事的内容也贴近学生生活。

因此,对于这一课,我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对文章的线条分析和价值的探讨上。

在文章线条分析上,我觉得通过分段归纳段意最能理解文章线条了。

但是我发现,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上有一个很大的错误:完全搞不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本文的重点是“我”找好朋友万芳要回羚羊木雕。

但是实际上,本文的重点是“我”也父母之间的激烈的争执和矛盾。

通过讲解,学生渐渐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也可以正确分段和归纳段意。

但是通过这次课堂上的讨论,我发现学生对于文章的中心还是不能很好的把握。

这一点从月考的.阅读得分情况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反应。

很多学生在第一题归纳文章主要意思的时候,根本没有抓住文章的关键:文章写的一只海鸥母亲,而不是作者“我”。

很多学生的答案都停留在:“我”去了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有什么感想。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可能学生习惯了这种阅读方式:作者“我”干了什么事,有什么感想。

她们也许没有遇见过这种通过作者的眼睛看见别人的世界,别人的生活。

我想,通过以后的教材分析与讲解,加强学生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上训练。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4

上完《羚羊木雕》一课后,感觉很不满意,主要的原因是感觉师生的交流过少,灌输的意味过浓。的确,在教学本文时感到心情有些沉重,因为这一篇文章尽管写于80年代,但在今天仍然有着极为强烈的现实意义。当初做班主任时,最常听见家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小孩子不愿和我们说话,老师说的话比我们管用”。实际上,我很不愿意听这句话,因为这句话的背后往往是家长把自己的责任完全推卸掉。但是,我又无奈地看到,学生确实很少与家长交流,因而双方造成的误解越来越深,使家长无法在教育中发挥应用的作用。而这篇文章的核心恰恰就是一家人之间缺乏交流所导致的悲剧。也许这就是我在准备这节课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所在,我就将之作为我教学的核心,但是我发现效果并不如人意。

我在教学中,第一课时我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掌握了插叙的作用,而后让学生明确了矛盾的焦点所在。我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归纳文中每个人物谈话的要点,从而弄清双方为什么发生矛盾。学生马上通过对比父母在第一段与第三段中的话,明确了父母强调的是木雕的“贵重”,而“我”则觉得与万芳的“友谊”最重要,而双方矛盾的焦点就在这里。同时我也提到了奶奶与父母的矛盾,指出了奶奶认为友谊重要,但无可奈何。不过我后来觉得这里还是应当强调奶奶尊重孩子,也希望父母能够尊重孩子,但却没有把话讲明,而且也没有说服父母的信心。第二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细读第一段,通过分析其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体会不同人物对待这一事件时的不同态度。在这里,学生看到了妈妈的着急与暴躁的性格,也能够看到爸爸虽然平静,但不容置疑的态度。我在这里补充了一点,羚羊木雕在八十年代的珍贵性,同样也附着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但是在文中爸爸妈妈却没有指出来,仅仅强调其“贵重”。因而使孩子觉得在父母心中木雕比友谊更重要,才使孩子觉得非常难过。由此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造成了这出家庭悲剧?学生显得有些茫然,最后还是我指出了“缺乏沟通”这一核心命题。而这也造成了整节课显得沉闷,后面我再继续分析“我”要回羚羊木雕的场景,就觉得学生的情绪不高,课堂的气氛沉闷。

课后我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回答不出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再审视一下我的教学过程,发现首先我把第一、二课时之间的联系给割裂了。第一课时已经提出了矛盾的焦点,而第二课时却开始分析描写手法,这让学生有些糊涂,尽管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但是不如从矛盾发生的原因与激化这两个角度来写,由此引出对描写的分析,过程更顺畅。其次我忽略了学生的心态,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虽然比较浅显,但话题却很沉重,学生往往会在内心不愿深入思考这一话题,而我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分析描写时并没有走下讲坛,看看学生究竟勾画了哪些语句,从而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分析、思考的过程,因而提出最后的问题时学生就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想好如何回答。而且我也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仅仅补充了材料,没有讲清“我”的想法,最好把后文“我”去要回木雕时万芳的表现先讲解出来,才能把父母与万芳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会如此的伤心——好朋友能够理解、体谅“我”,但父母却一点儿也不体谅“我”,这时再让学生思考家庭矛盾产生的原因就顺畅多了。

综上所述,我感觉这一篇文章我上得不好的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因而使整个过程显得沉闷。对于这样一篇话题很沉重的课文,我的描述也显得有些沉重了。我在课堂中向学生提问:“你与父母交流过吗?”这使得许多学生沉默了,我在想我们是否还应当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态,从而来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习。我又想起不久前进行的单元测验,我们选择的课内阅读为《绿色蝈蝈》,而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在汉译全本《昆虫记》的序言《昆虫的史诗》一文中如此评价法布尔:‘他要用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去感受和理解这个世界,法布尔的生命意义和乐趣就在发现昆虫世界的真相的过程之中。’从这里的选段中,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发现法布尔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去感受和理解’昆虫世界?而他的“乐趣”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通过批改我发现学生对于“乐趣”如何体现还没有能够真正理解,更不能理解什么是他的“生命意义和乐趣”。由此可见,我们在出试卷时往往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应该记得,能够回答,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思考模式,因而难以与学生取得思维上的交流。如果想要真正启发学生,可能还是要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真正地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5

可是,课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根据我们四处一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都是独子,都在娇惯中长大的,他们只知道别人宽容他们,自己的心中却没有宽容的种子,就在这节课上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宽容的意见,全说父母不对。课上我只是做到了引导学生尊重父母,没有进一步地引导、启发学生学会宽容他人,就从宽容父母做起,宽容别人,也给自己一片天空。

还有一学生说:“谁都不怪,只怪那只羚羊太贵重,如果它不值钱,这件事还会发生吗?”对于这种论调,我不知该说它是对是错,只好说:“这位同学也说了自己的见解,很好。”还有一个女生质疑说:“文中的母亲因为孩子的裤子划了一个口子,就让孩子站着,我觉得太假了,我爸爸给我买了一只几千元的和田玉手镯,我不小心给摔碎了,我妈只是说我下次要小心,现在的'家长关心的是学习,对于生活中的小事是不会太在意的。”我对这个学生的理解不置可否,我不知应该说什么才好。说明我的专业素质还要提高,教学策略还不精。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