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子萌发的条件》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种子萌发的条件》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种子萌发的条件》说课稿1一、说教材
《种子萌发的条件》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相关内容。本章教学内容讲述了种子植物的萌发和芽的发育。学生在被子植物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萌发的过程。在“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节,教材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再阐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最后再简要介绍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学习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打好了基础。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萌发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也已经有一定的做实验的基础,这也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充满好奇,但是本节课有三个变量,这对学生设计实验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需要老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攻克这个难题。
三、说教学目标
1.描述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2.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锻炼探究思维。
3.通过实验设计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而把在“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对照实验的设计以及实验现象的分析作为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第一个环节,导入环节,我会采用复习和创设情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导入。提问:通常播种后不久就能见到幼苗出土,哪位同学可以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学生回顾,并作答: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发育成植物体的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之后创设问题冲突,但有时把种子播下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见幼苗生长。并带领学生思考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而且在播种前,人们往往还要疏松土壤、适当浇水等。让其根据这些现象,推测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顺势引出课题。
通过回顾前面的知识,做好知识间的衔接,而农业生产中的实例比较吸引学生的兴趣,也为探究实验中学生做出合理的假设,同时可以顺利的引出课题。
2.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进入第二个环节:新课讲授,这是本次说课的重点环节。这个环节当中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果、表达交流。
通过导入学生对于种子萌发的条件会有很多的想法,这时我提出:能不能根据上面的情景提出一个问题,在什么样的外界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呢?在提出问题之后我会让同学们根据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这时我会给出相应的提示,比如:(1)许多农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2)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一场小雨,就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又容易使种子霉烂。(3)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氧气。通过提示同学们可能会得出:温度是种子萌发的条件、水分是种子萌发的'条件、空气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光照是种子萌发的条件等等。我对同学们做出的假设会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制定试验方案是本课的难点,怎样控制单一变量并合理的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学生难以突破的问题。我将会根据学生提出的影响因素设置分组探究,即每个小组只针对某一个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适时讲解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之后让同学们自行进行实验设计,然后再对实验设计进行修改,如:(1)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种子进行实验?(2)你所在的小组想探究哪种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如何控制这种外界条件?(3)实验过程中应该将种子分成几组?每组应该有多少粒种子?每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4)应当对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5)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要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的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6)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最后确定实验计划。这样通过先分析后设计最后修改的方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由于这个实验时需要比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实验结果,所以我会在授课之前先把实验做好,直接把实验结果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同学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答案: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最后根据实验结果讨论:(1)如果事先已经知道对照组中的条件是最适合种子萌发的,本实验设置该瓶是否还有必要?为什么?(2)你还能用那些方法来控制空气的有无?让学生对对照实验有更深的认识。
这样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不仅得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同时在整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探究思维、表达交流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小结作业
在本节的最后为了保证课程的完整性,我设计的下一环节是小结作业。在这一环节我会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对本节课进行的总结,强调本节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负担。同时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实验回家后亲自操作,详细记录结果,进一步巩固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学到的知识,我采用提纲式板书,直观系统地展示了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关内容,同时有助于学生记忆和复习,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更多招教面试资料可查看-教师招聘面试频道。
《种子萌发的条件》说课稿2《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节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下面我就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以及课程环节设计三方面来谈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编排。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等环境条件。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生活资料提出问题。
学会设计对照实验。
掌握“变量单一”的实验设 ……此处隐藏2527个字……堂课的做法是在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三、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利用课件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1)观看课件1,欣赏奇花异草图片———(奇花异草由种子萌发而来)
(2)明确主题,明确学习主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利用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环节:作出假设
提问课前布置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些种子你希望把它们播种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通过课前请教长辈、查找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引导点拨,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
明确本课探究重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
讨论提纲,制定计划:参照提纲(演示课件2)和课本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一)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的探究方案。
(1)个人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分析课本的方案,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①出示讨论提纲:提纲主要依据课本92页讨论题设计。
②演示课件3,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
种子:大豆、菜豆、绿豆、小麦、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酒瓶、盘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
全班分成3个大组,分别针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三个假设开展探究,每名同学作为大组成员之一,针对本组研讨主题,参照讨论提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大组内部分成若干小组(以4人为1小组),各成员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修订计划,推出最佳方案,准备小组间交流,讨论结果。
(3)小组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组织学生间的交流与自评,参与互评。学生修订、完善计划。
(4)小组再次讨论方案。
(5)再次小组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况下,进行如下设计:
(二)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其他条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课件4,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图: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清水,牛奶、洗涤剂、醋等。
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哪些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涤剂、牛奶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等)设计对照实验。
对有创意的给与肯定,不科学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改进或重新设计。
(4)总结全课,提出课后探究要点。评论中让学生明白:
①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实验要有共性。
针对本堂课的难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通过出示讨论提纲、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等指导学生设计,突破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设计方案;在协作性小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机会,所以多次组织小组内、小组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为课外活动,第五环节得出结论和第六环节表达和交流在下节课中完成。
设计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且也通过与学生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设计以上环节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进一步加以指导和鼓励。
讨论提纲:
1、你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课后你将立即实施本计划,在此前提下,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3、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请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准备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时,实验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环境外,其他环境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作好分工。
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结果,准备大组交流
实验主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观察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比一比,看谁的方案最优秀,看谁的记录最精彩!)
教学评价
教师和学生可以参照下列各项给予评价: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对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也应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些评价内容包括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尤其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就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