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 篇1活动目标:
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故事的诙谐情趣。
初步了解瓷器光滑、坚硬、易碎等特点。
活动准备:
瓷杯、瓷盘、瓷碗、花瓶等器具(可事先布置在活动室的窗台、区域、桌子上)。
瓷猫或其他瓷玩具。
挂图《瓷花猫》。
语言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教师:你觉得老鼠见了猫会怎么样?
教师:可是有一只猫却被老鼠摔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欣赏故事《瓷花猫》。
教师讲述故事开头至"如果真的有猫,他就得考虑带着太太和孩子搬家了"--教师:故事中的小老鼠叫什么名字?他想去干什么?他吃到蛋糕了吗?为什么?
--教师:怕怕和妈妈怕猫么?你是从故事里的哪些地方听出来的?
--教师:谁来学学怕怕和妈妈害怕的样子?(引导幼儿表现"哧溜一声跑了回来","直打哆嗦"的.样子等。)教师接着讲述故事至结尾。
--教师:鼠爸爸有了什么新发现?
--教师:鼠爸爸是怎么发现它不是真花猫的?
--教师:鼠爸爸对花猫做了哪些事情?谁愿意学一学鼠爸爸?
--教师:你觉得这只花猫是由什么做的呢?(幼儿做简短推测。)--教师:鼠爸爸的判断很准确,真的是一只假猫,是一只用瓷做成的花猫。故事的名字就叫"瓷花猫"。
再次欣赏故事。
生活中的瓷器。
教师出示各种收集来的瓷玩具(每组一个)--教师:这些都是什么?
--教师:摸一摸、看一看,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感觉?
--教师:和其他的玩具(可以和玻璃的、布的进行对比)比,它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为什么玩的时候要小心?
--教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瓷器?
活动延伸:
幼儿熟悉故事之后可以进行故事表演。
按照材料对教室里的玩具进行分类,并制作材料标记,如塑料制、木制、纸制、铁制、陶瓷制等。
活动反思:
《瓷花猫》这个故事富有生活情趣,故事中角色的动作逼真又夸张,非常适合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教师可以让幼儿在熟悉故事的基础上,跟随故事磁带进行表演,表现出"害怕"和"试探"的肢体语言及表情变化。
由于故事情节有趣,部分幼儿可能不会关注到"瓷花猫"的形象特点,对此,教师应当顺应幼儿的兴趣点,先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再通过事先准备好的瓷玩具,帮助幼儿感受瓷花猫坚硬、冰凉、光滑等特点。
中班科学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加活动,探索启动玩具的不同方式。
2.乐意与同伴交往,体验和他人分享玩具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汽车、飞机等各种惯性玩具、发条玩具、电动玩具,并讨论玩具的摆放。
2.三个筐。
活动过程:
1.欣赏丰富多彩的玩具。幼儿自由参观玩具展,幼儿可以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
2.初步探索玩具的不同玩法。
鼓励幼儿自选玩具,自由操作,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与方法。
请幼儿说说自己玩的什么玩具,以及是怎样玩的。
3.发现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开启方式。
幼儿自由结伴,尝试不同的玩具操作,比较它们不同的开启方式。
师:我发现刚才小朋友都玩得很开心,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刚才玩了什么玩具?你是怎么让它们动起来的?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如:小青蛙上了发条就会跳,小火车打开了开关就会跑。
(请小朋友分类摆放)
总结:××玩具、××玩具、××玩具我们用手推着动的,手放了以后它们还会动,它们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惯性玩具; ××玩具、××玩具、××玩具都需要上了发条才会动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发条玩具;我们再来看一下××玩具、××玩具、××玩具它们都是靠什么动起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肚子里都藏了什么东西?(电池)原来它们是靠电池才动起来的,打开开关按纽电源接通了它们才会动起来。所以它们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电动玩具。
4. 幼儿再次探索进一步感知外力作用对玩具动起来的影响。
师:刚才小朋友都把玩具宝宝分类了,那小朋友再想想如果我玩发条玩具的时候,发条拉的短一点和拉的长一点会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再看一看惯性玩具,如果我推的重一点和轻一点,它们开的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幼儿带着老师的问题进一步探索。)
5.欣赏遥控玩具。
总结:原来发条玩具的绳子拉的越长,它就跑的越快,而且跑的很远;拉的短一点它就跑的慢一点,近一点。惯性玩具推的重一点,它就开的快一点,远一点;推的轻一点,它就开的慢一点,近一点。
中班科学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叶子的主要特征(叶脉、叶片、叶柄等),初步了解叶子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2、能用语言、动作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叶子产生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家长事先和幼儿找一找关于叶子的资料,丰富幼儿的经验。
材料准备:制作《各种各样的叶子》PPT;各种各样的叶子若干、白菜、包菜、青菜;两盆一样的植物、记录表。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叶子的主要特征,初步了解叶子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难点:用动作模仿叶子的生长过程。
【活动过程】
一、出示PPT,引导幼儿观察大树的叶子。
1、观察大树的叶子
师:看!画面上有棵大树,这棵大树上长满了叶子,请你仔细的观察一下这些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幼:绿绿的、叶子上面有一条一条的线。
2、师:这些叶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叶脉、叶片、叶柄)这些树叶都长在大树的什么地方?
幼1:叶子上有像树枝一样的小棒。
幼2:有的叶子长在树枝上,有的长在树干上。
师:高高的大树上长满了叶子,这些叶子都长在大树的树枝树干上,虽然它们长得大小不一样,但它们都是由叶脉、叶片、叶柄组成的。
(评析:树叶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帮助幼儿清晰的观察到树叶的样子,从而打开了幼儿的思维,也为下一个模仿环节做较好的铺垫。)
二、 ……此处隐藏4390个字…… 篇8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表演,感知皮球滚、跳、飞的动态。
2、通过观察、比较,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所起的作用。
3、在自主玩球和大皮球游戏活动中,感知玩球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皮球。
2、打气筒一个。
活动过程
1、 幼儿自主地玩皮球,感知皮球的不同运动状态。
教师(出示皮球):这是什么?皮球会做什么呢?让幼儿在户外场地上探索玩皮球的各种方法。鼓励幼儿说说:你是则样玩皮球的?你的皮球是怎样运动的?
2、表演讲述故事《谁住在皮球里》。
教师:为什么皮球会跳、会滚动、还会飞起来呢?究竟是谁住在皮球里面呢?教师边讲故事,边表演相应的动作。
3、引导幼儿感知故事中有趣的皮球,探索皮球里面有什么。
教师:皮球里面真的住着兔子、轮子、喜鹊吗?
教师请小朋友捏一捏、压一压皮球,请小朋友说说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教师:皮球里面有什么呢?教师给一个皮球放气,请多名幼儿上来挤压皮球,或教师对着小朋友的手或脸放气,感知皮球中的气体。
请个幼儿上来玩瘪皮球。
教师:皮球里面没有空气会怎样呢?(皮球没有了空气,就蹦不起来、滚不了几下、也不能飞起来)
教师:怎样让皮球再跳起来、再滚起来、再飞起来呢?教师用气筒给皮球打气,然后玩皮球,表演拍皮球、滚皮球、抛皮球等。
1、游戏活动《大皮球》。幼儿手拉手站成一个大圆圈,变成一个大皮球。
教师引导幼儿念儿歌,表演相应的'动作。
例如:大皮球,圆又圆,
拍一拍,跳一跳,
推一推,向前滚,
抛一抛,向前飞,
皮球没气了。(幼儿蹲下来)
教师扮演打气人,一一走到小朋友面前做打气动作,小朋友渐渐地站起来,表示皮球里面有了空气。待所有的“皮球”都打足了气,教师发出:皮球飞高了!小朋友便自主地飞开。然后游戏重新开始。
《中班科学教案:谁住在皮球里》摘要:皮球:这是什么?皮球会做什么呢?让幼儿在户外场地上探索玩皮球的各种方法。鼓励幼儿说说:你是则样玩皮球的?你的皮球是怎样运动的? 2、表演讲述故事《谁住在皮球里》。 教师:为什么皮球会跳、会滚动、还会飞起...
中班科学教案 篇9活动目的:
1、通过看看、品品、听听、玩玩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花仙子的花园)
金银花露、玫瑰花茶、菊花茶、桂花糕、蜂蜜、花卉精油、熏香用品、干花袋、花朵装饰品、春姑娘图片、花朵头箍、纸、记号笔。
活动流程:
观察环境,引出主题—观察尝试,操作发现—自我创造、描述构思—情感激发
一、观察环境,感知花的美
1、带入场地:今天我们去花仙子的花园玩,好吗?
2、观察环境:你们觉得花仙子的花园怎么样?为什么漂亮?
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二、观察、品尝、发现、感知花的用途
1、出示花的礼物:花仙子还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2、幼儿观察、品尝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是怎么用的?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尝尝、戴戴、喝喝、用用花的礼物。
3、逐个提问:这是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
4、小结花的用途
提问:花还可以做什么?
(1)、做药(2)、可以吃(3)、泡茶喝(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观察花仙子的花朵头箍:花仙子的礼物你喜欢吗?我也用送点礼物给花仙子。我的头箍是用什么做的'?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后面老师准备了纸笔,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等下说给大家听,你做了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情感激发
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环保教育)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设计意图
在日常活动中,我班幼儿喜欢将纸、布等物品放在水中玩耍,有一些幼儿发现了纸、布能吸水,但没有一个正确科学的概念。
随着“创新”教育观念的更新,我根据本班幼儿特点,设计了这样一节“美丽的睡莲”的一课,在活动中,我始终把幼儿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上,在不断的操作材料,反复实验中,让幼儿去了解,发现纸的吸水特点,感知纸质不同,吸水性不同。
每一次小街,都是幼儿自己总结后,我再进行归纳,打破了以往老师教,幼儿学的模式。
希望能将新的观念带到每次活动中!
一、活动名称:
科学活动《美丽的睡莲》
二、活动目的:
1、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观察中,了解纸有吸水的特点,感知不同质地的纸张吸水性不同。
2、教幼儿初步学会做观察记录
3、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习惯和积极探索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纸折睡莲若干、碟机、碟片、盆7个
报纸、腊光纸、彩纸、牛皮纸、白板纸各若干
记录卡幼儿人手一分、笔若干
四、活动进程:
幼儿自由探索纸的'吸水性
1、幼儿将各种质地的纸放入水中观察,了解纸的吸水特点。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纸能吸水
看“睡莲”碟片,引起幼儿兴趣
a、今天老师带了一段很美的录像,我们一起来欣赏。
b、提问:“刚才,碟片里有什么?”
初步实验,进一步了解纸有吸水性
a、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朵睡莲,看看它是什么做的?
b、把它拿起来放在桌上,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c、想想,把它放在水里,它会有什么变化?
d、试一试吧
e、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它在桌上不开,放在水里会开?
f、幼儿讨论,教师小结,纸能吸水
分组实验,了解纸质不同,吸水性不同。
a、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卡片上的纸有什么不同?
b、大家听口令,同时将不同水联放入水中,看看有何现象?
c、提问:看到了什么?它们是同时开放的吗?为什么有的先开,有的后开?(幼儿讨论后回答)
d、小结:这五种纸厚薄不同,软硬不同,光滑度不同,因此它们吸水的快慢速度也不同。
学做记录
a、再次实验,把结果记在心里,再写到卡片上。
b、验证结果
延伸
生活中,还有什么能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