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说》教案范文汇总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马说》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说》教案 篇1目标:
1.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点: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尽量做到当堂成诵。(建议:疏通全文请限于疑难词句,学生理解就行,不必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自行设计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教师补充:“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课文录音后通读课文,疏通全文 :
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多音。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争取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作出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体现杜郎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加以指导。)
总结一字多义、通假字、重要词语的含义 ()1、解释下列一字多义 能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②安求其能千里: ( )
食①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 )
②食不饱 : ( )
尽①或尽粟一石 :( )
②而不能尽其材 :( )
其:
①不知其能千里(代词,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
③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 之
①只于奴隶人之手(的)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
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2、解释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吗” 四、师生互动,初步探究本课
1.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2.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五、课堂作业:教师自定
六、课后作业:识记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自定
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2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回读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 :千里马和常马一样都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回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概括本段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 :
(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2)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3)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段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1)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3)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回读第三自然段。
三 拓展探究问题(也可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提出):
1.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 ……此处隐藏4443个字……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给加列字注音
伯乐 2.辱 3.骈 4.枥 5.一食 6.食马者 7无马邪
二.找出文中四个通假字解释
1.___通____: 2.___通___: 3.___通___: 4.____通_____: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奴隶人 2.与常马等 3骈死
4.槽枥 5.一食或尽粟 6. 不以千里称也
四.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____,又称_______,他是___代著名思想家及文学家,他与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2.文中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伯乐”比喻________-,“千里马”比喻_____________.“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朗读停顿的'划分是准确的.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反问句与推测语气连用,既是作者的感慨,更是对统治者愚昧无知的无情嘲讽.
C.《马说》中的“说”在这里表叙述,本文叙说了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D.本文选自《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韩愈,宋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六.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A.吃的东西 B.同“饲”,喂 C.吃 D.供养
2.有千里之能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A. 有能力做到,能够 B.和睦 C.能力,才能 D.有能力的
3.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而临之 ( )
A.竹制的马鞭子 B.策问 C.驱使,鞭策 D.计策,计谋
七. 辨析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
不以千里称也 ( )
策之不以其道 ( )
虽有千里之能 ( )
执策而临之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
3. 其真不知马也 ( )
其真无马邪 ( )
八.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九.问答:
1 本文“托物寓意”,借议论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怎样的一种不合理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假如你是“千里马”你将怎样展示“日行千里”的才能呢?
《马说》教案 篇5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正音、学习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使学生读准、读懂课文。
(二)通过对课文内容“说、辨、议、想”的合作探究过程使学生感悟课文的主旨、文章的寓意、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通过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通过对“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翻译这篇课文。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讲“知己”这个词来源的故事(即伯乐在太行山相马的'典故)。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三)理读课文,使学生做到读准、读懂课文
(板书:一、理读 1、读准2、读懂)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学习小组合作 扫除字词障碍。
(四)解读课文的内容与主旨
(板书:二、解读1、内容 2、主旨)
1.说一说
(1)课文里面有怎样的千里马?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这是一匹 的千里马,因为……
(2)又有怎样的饲马者呢?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我觉得他是 的饲马者因为……
2. 辨一辨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板书)千里马喻指 ,伯乐喻指 ,食马者喻指 。
3.议一议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4.想一想
我们来看一看文章的主旨,作者想要通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适当补充写作背景)
(五)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三、品读 共鸣)
1.教师:品读首先要和作者产生共鸣。比如说,我读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和作者感到一样,怎么样?说说看。
2.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 学生背诵课文
(七) 拓展延伸
1.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2.教师举例: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鼓励学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 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1.基础题: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2.拓展题: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