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和自由》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最近,我看到一本书,叫做《爱和自由》,让我感触颇多。这本书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的最新版本,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在这里,希望推荐给广大家长朋友们,希望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启迪。
《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她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然后,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又困扰着他们,学校学习压力的增大,各种兴趣爱好班的层出不穷,使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到底是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呢?还是应该让他们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者的真知来自于实践。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儿童的自我割裂开来,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幸福很远。让我们用书中的一首诗来形容所有家长们的心声: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生活就是这样残酷,你没有给予,你当然得不到回报,你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我给他吃、穿、养他,我心里爱他。是的,不顶用。你每天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个成人如果用有宾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去创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与人相互理解;听不到吐痰声,看不到苍蝇和垃圾,人们带着孩子在门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哲人们在窗前的沙发上低声交谈,花丛里少女们静坐在木椅上手捧诗集,少年们奔跑在网球场上,诗人们在附近的茶馆里高谈阔论这一切并不遥远。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这个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为可靠。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儿童兴趣的动机来自于内在,而奖励的刺激可能是暂时的。我们可以相信,没有一个科学家和任何一个专家的成就来自于奖惩,他们都是因为自己的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学而有成。作为成人,作为家长,我们的责任是如何保护儿童的这种内在的动机不受干扰和破坏。
蒙特梭利有一句话: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自尊。我们暂且把内心力量放在一边,因为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了。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们成人训斥孩子,或者说成人给孩子脸色看,这是家常便饭。父母认为儿童无自尊可言,儿童也果真丧失了自尊。长久下去,父母骂孩子、打孩子也无所谓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维护自尊,并在矛盾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在不断地维护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却又不断伤害别人。所以我要告诉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自尊的话,你最好先问问自己,你是否给予过他这样的财富。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惩罚多于奖励。当我们看到孩子犯错误时,总是要说:看看,我早给你说过,你怎么这么笨等等。但大多数成人不知道,错误本身对儿童就是一种激励。如果我们学会站在一旁观察而不急于插手的话,很快就会发现错误或失败会促使儿童一遍一遍反复进行,直到儿童完全掌握并顺利做完为止。儿童从来都不太重视他是否一次成功,儿童非常喜欢重复,他会专注地反复进行,恰恰是成人的态度使儿童有挫败感。
学会观察、学会等待。改变一个观念:允许孩子犯错误,错误和失败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和成功。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2《爱和自由》这本书强调的主要是先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自由,才会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孩子;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大人往瓶子里"灌"什么东西,《爱和自由》读后感。可能很多家长不认可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孩子必须要"教",孩子就是个空瓶子,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这只是我们的传统填压式教育.
儿童对所有东西的热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种熏陶,我们不强迫,但是我们不能不让她接触,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从她的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感知到的,在我们读给儿童听故事的时候,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吗,不是听觉的一种享受吗?
我们更多一定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要学会尊重孩子。让儿童在爱和自由中成长!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自由走向独立。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虽然我们的父母也爱我们,但是回想这一路的爱,自己还是觉得有缺憾,虽然我们也很爱很爱父母,但是我们不能说他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自由的爱,宽容的爱和理解的爱!
爱是恒久的忍耐,又 ……此处隐藏16561个字……的流动和成长,并协助儿童成长。
13、我们太喜欢说教,这是我们受压制太多,没有办法对付成人,只好对付弱小的孩子。
14、6岁以后的“吸收性心智”消失,开始接受知识。
15、儿童自我学习的抽象能力其实要求很高,是很多成人早已丧失的能力。···1、惊人的注意力及全神贯注的能力;2、相当的自主和独立判断能力;3、期待着接纳真理与事实的信心。
尼莫九个月,有时候我也会发懒,只想着感觉把他哄睡,自己好玩手机。有时候会觉得他做的所有动作都是无意义的,不想观察他。
看了这本书后,我偶尔很认真地观察他,偶尔会发现即使是这么小的婴儿,虽然不会说话,但他所有的行为动作,都是出自一定的需要,有一定的章法的。就像书里说的,儿童是自我发展的。尼莫,他在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周边的环境,尽管很缓慢。
产假四个月结束后,我就去上班了。我有意识地在每天上班前和他说再见,告诉他我要去上班了,大概他五六个月的时候,爷爷抱着他在门口,我们就教他“拜拜”这个概念。但是到现在九个月了,他还没有主动举起手做“拜拜”这个动作,但是他八个月大时,突然就对灯这个概念有了感觉,我们也没有教过他,说”灯灯“时,他会抬头并举手。有时候能准确用眼睛看向灯并用手指到灯的位置,有时候灯在后方,他却举手指向前方。我并不知道他是真的理解灯这个概念,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让他在听到”灯灯“时会抬头举手。但是我隐约觉得,孩子确实是自我发展的。
会手膝爬之后,尼莫对床头柜很感兴趣,经常就往床头柜爬。我家床很高,我很怕他掉。爬到床边边,我就把他拽回来。今天我突然想在偷偷保护他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探索床头柜。连续四次,我发现他都以一样的步骤往床头柜上爬,先把右手伸出并放低,抓住垂到床垫侧面的床单,再伸出左手放到床头柜上。往前挪动一点,这时候两只脚已经在床边摇摇欲坠了。有时候会在这个位置,两手两脚撑着,维持一会。之后,放下右脚到床高一半位置的一个突出一点的横杠上,再慢慢把另一只脚也挪到这个横杠。横杠很窄,再下一步,就是支撑不住,倒在了我手里。反复反复,头上都是汗,但是不会一次就停止。我隐约觉得,孩子确实是自我发展。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应该也是我难得的重新感知这个世界的一个机会。重要的是,我也要以开放的心态、百分百的精神面貌陪伴孩子成长,学习如何去爱。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2用老公自己的原话说:“不堪回首,那段身心俱疲的日子。”我会把他气得不知所措,而被气走的他,最终又不得不捧回一束花来哄我。他问我:“告诉我怎么做你才会开心呢?”而现实状况是“有时真不知该怎么办好,不照你说的做不对,照你说的做还是不对。”而这种状态在婚后一直持续了近两年,当然纠结的问题不再是具体的字面上讨论的爱与不爱,是衍化到生活中爱的行动多和寡,爱的觉悟高与低。
过去,我甚至都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无形中对身边亲密的人施加过太多压力和不愉快,在此说声抱歉。后来,意识到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我曾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陷,或是情商不足或是脾气不佳。直到现在,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我隐约从这本书中找到可能导致以上情形的原因。小时候,2-5岁间我是在外婆那养,后面是和奶奶一起长大的,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导致既便是成年后的自己,也会有缺少爱、安全感相对匮乏的感觉。
所以在恋爱期间以及婚姻的头两年,我就像一个“老孩子”,在丈夫这里弥补着已逝去的“金色童年”。好在我丈夫的心理状态发展的很好,面对过去我的无理取闹,他都无条件的顺从,回馈地是满满的爱和包容。作者的观点是,一个人会因意识上的问题造成一生的不幸。如果女孩在童年没有得到父亲的肯定和夸赞,长大后可能在婚姻上比较失败,原因是她会依恋一个男性,是依恋不是爱,她会想方设法地得到这个人的肯定,没完没了的纠缠爱和不爱她的问题,此时她需要的不是爱,还没有上升到爱,而仅仅是一个肯定。
我想说的是,那些在幼年童年时的某些特殊经历,是会对成年后的自己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果幸运地有机会得到释放或弥补还好,如果一直压抑着得不到释放,是会影响一生的幸福感的。而曾经发生过的压抑,只有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得以释放,即便是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弥补期或发泄期。如今的我很快乐,也很感恩,感恩有机会全程陪伴见证孩子的成长,觉得自己真是幸运极了。
我们成人以玩水会把衣服弄湿弄脏的理由限制孩子,却忽略了玩水是他此刻的发展需要,也想不到玩水玩沙的孩子也在动脑也在创造。我们教孩子玩具应该这样玩不是那样玩,对他说了无数个“不是”“不对”,却不知自己可能限制了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甚至大大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我们自以为耐心地纠正孩子树叶是绿色,不能涂红色的,却没想到其实孩子有自己观察发现事物的能力。
一个月前,我拿桃花和树叶给墨墨涂色时,她抓起一支笔,就把桃花和树叶都涂成同一种颜色(当时没去纠正)。可令人惊奇的是,就在上周,我拿出同样的桃花和树叶给她涂色,她从24支彩笔中挑出粉和绿,说:“妈妈,树叶是绿色的,桃花是粉色的.。”并给涂上了正确的颜色。所以说,不要低估孩子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能力,教会灌输给孩子与孩子自己思考总结发现是有区别的。孙瑞雪说:“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就是自由。”“就算我们说的都对,又能怎样?儿童认识世界的经验成人不能替代。”
每一位父亲和母亲都是爱孩子的,就像母鸡爱小鸡,狮子爱它的宝宝一样,尤其当孩子刚刚降临这个世间,那么小,那么无助,吃喝拉撒睡玩儿无一不需要依赖大人,小小的他无论如何哭闹我们都对他充满爱意充满耐心。但是随着他渐渐长大,独立思考建立后,这种“爱”恐怕不是每位父母都能做到的。你想东,他向西;你挖坑,他填土。想不发脾气都难。可是,你却不知道在大声对孩子吼叫时,他是有多恐惧多无助。
前两天,正要给墨墨读《大嗓门妈妈》的绘本,墨墨忽然神情慌张,直对我说:“妈妈,这本书讲过了,这本书讲过了。”(其实我没讲过,也不知道书的内容)把它放一边,墨墨貌似很惧怕这书,又赶紧把它塞进被子里去了。当时我纳闷,平时一个故事要讲好多遍才肯罢休的呀!爸爸说他曾讲过一遍,我翻了翻,讲地是一位大嗓门企鹅妈妈冲着小企鹅大声吼叫,那声音把小企鹅震得四分五裂,脑袋身体翅膀嘴巴屁股双脚眼睛都震掉到宇宙海里热带雨林等不同各处,企鹅妈妈找到所有碎片,把它们缝到一起,并向宝宝道歉的故事。当然不是每个孩子看到这绘本都会像墨墨这般恐惧。但故事中孩子的无助,就像书中企鹅宝宝自诉的那样:“只有双脚依然站在那里,然后开始不停地奔跑……我想寻找,但眼睛却在宇宙里……想大喊,但嘴巴却在山顶上……想飞翔,但翅膀却在雨林里……'虽然是幼儿绘本,但更像是写给大人看的。你觉得呢?
我们常常以自己的愿望,自己想象中的理想模样去塑造去教育孩
子,却忘了生命的模样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构建出来的。正如作者所说:“你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就依赖于你这样点点滴滴的和他生活的情景,而不取决于你大脑中的某一个愿望。所以,所有的愿望都取决于你在跟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如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