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时间:2025-09-06 14:50:07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1

书是好书,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用语习惯差异太大了,读起来有些吃力,我甚至觉得读书中引用的一些古白话文理解的更顺畅一些。

另外,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跟文人或者国学大师们的路数迥异,总感觉这书一路下来,思路窜来跳去,让我很难追踪。另外,有些论述在我看来也不够逻辑和严谨。

不过林语堂确实博学,什么烂七八糟的破事儿都知道呢,而且都能杂糅到一块,确实看得出那些东西是深入作者骨子的。

书一开始有一部分让我觉得有些对传统文化的抱怨,可是看到后来,又感觉作者透漏出一些对传统文化的偏爱和执著,今天看到另一本书的序里说,吾国与吾民这本书其实在潜意识里实在回应另一本分析中国人的由美国传教士写的.书,我于是释然了。

读的很慢,因为阅读体验不算太流畅,我记得我是在读完上一本林语堂的书《生活不过如此》之后开始读者本书的,翻了翻以前的记录,竟然是去年九月份的事情了,同期读了n多其他的书,真是惭愧惭愧。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2

《吾国与吾民》是我读林语堂先生的第一本书籍,此后再读《老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等等书籍,还是找不到当初读《吾国与吾民》的那种震撼,为此不得不感叹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所呈现的智慧才识。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留学美国和德国,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x大学、清华大学、x大学任教,一年后又成为《语丝》杂志社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1966年定居x,1967年受聘为x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在x逝世。

与《吾国与吾民》的初始其实是源于我的好奇,好奇这本反应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性的一本书却是在美国用英语创作,随后才经由中国翻译家翻译成中文的大作有何吸引人之处。

1934年,林语堂先生开始用英文创作《吾国与吾民》,随后赛珍珠的出版公司在美国发行,随即轰动一时,都被西方人认为是通过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就知道了什么叫“中国文明”。要讨论《吾国与吾民》,那就必须把此书放到当时的一个宏观大背景之下去讨论,这样子方能够体现林语堂先生写《吾国与吾民》的厉害之处。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动荡的、混乱的,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显得模糊而朦胧,让人无所适从。赛珍珠在《吾国与吾民》的序中也说道:“新时代促各种学说乘时而兴,纷纭杂糅,几乎扯碎了青年们的脆弱的心灵。他们被灌输一些科学知识,又被灌输一些耶稣教义,又被灌输一些无神论,又被灌输一些自由恋爱,又来一些共产主义,又来一些西洋哲学,又来一些现代军国主义,实实在在什么都灌输一些。侧身于顽固面守旧的大众之间,青年知识份子却受了各种极端的教育。精神上和物质上一样,中国乃被动地铸下了一大漏洞。”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时的知识青年很容易失去自我判断,相信所谓革命领袖的宣传,把中国之所以会落伍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外国势力的入侵而不自省。然而,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赛珍珠认为当时对中国的描写,要么苛责要么包庇,能够客观理性地描写中国又语言能力比较好的,只有林语堂先生了。

《吾国与吾民》一书的主体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包括了《中国人》、《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心灵》、《人生的理想》四章,林语堂先生后翻译成半白话半文言文版本,令人读了之后又忍不住再次翻阅。

林先生从中国地域之南北差异说开来,从中国民族之角度入手,细说民族特性。当然民族特性有优劣之分,甚至有些看似民族优点之处往往更加值得当今的我们思考,是优非优?林先生在中国人之德性章节中,一口气写出八章所谓中国人之“德性”:“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不得不让处在现实社会的我们深思,现实社会中,我们弘扬正气,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读《吾国与吾民》,放观当今,我们不得不深思,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但是隐藏在大智慧下的“小智慧”,如果太过,就会变成“恶习”。

现在的中国,正在崛起,很多人仍旧把这种“小智慧”当大智慧,显然要构建更加繁荣的中国社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中国,我们必须要把这种自以为是的“小智慧”从中移除掉,还原一个本质纯粹的中国。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3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为外国人或甚至是我们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机会去更多地了解中国。这本书用了地道的英语单词和闪光的句子,并且树立榜样的怎样介绍中国给世界。有许多的成语、诗词、优雅和优雅地翻译的故事。

除了语言,书本身是值得仔细阅读和研究的。清楚地划分成二份,九个章节,书击穿入中国的'所有方面,从思想体系到日常生活,从文学到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是不仅对外国人很有用,而且有助于现代汉语。

其实,这本书看到林博士的照顾和关心他的祖国在战时,他写道:"我可以躺裸她的烦恼,因为我还没有失去希望。"此外,字里行间看到他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为傲。

然而,在书中的几点也许右在写作的时候似乎过时。现在,事情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只是作者在当时那个年代的意见,因此,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主见来阅读。例如,中国对妇女的态度改变了,消失了以及过去对小说、戏剧的偏见,和中国人明显已接受西方的食品。但总的来说我的祖国和我的人民是一本每一个外国人和当代中国人都可以更多地从中了解中国的值得一读的书。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4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们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众,因为我并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的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恢复平静,并且她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如此自白,林先生的性格便跃然纸上,令人情不自禁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定是一个率真的作家。”

历来并不乏剖析中国人品性与生活习性的与著作,但读来或则过褒扬近乎谄媚以期宣传之效果,或则过批判近乎无情并因之令人悲悯而缺乏客观性。一本阐述中国的著作,它的价值应足以当得起阐述中国者,不能犯上述任何一点毛病。这样的作者必须立于客观的地位,其客观的程度足以领悟全部中国人民的旨趣,这样的人才不是轻易找得到的。但正如赛珍珠女士所说:可是出乎不意,与历来伟 ……此处隐藏11087个字……险性。中国人民保留着近于儿童般淳朴的原始天性,在林语堂看来“中国在文化是年老了,而种族的生命却还年轻”。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思想的合一,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灵。在塑造人格和德性方面,“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民族生命赖以活动”。当顺利发皇时,中国人人都是孔教徒;失败时,人人都是道教徒。儒家积极入世,道家消极遁世;儒家重人伦,道家任自然;在这人世的沉浮之间,中国历代的仁人志士都在寻找一个介乎工作姿态和游戏姿态的平衡点。于是,林语堂看到中国人德性的最高理想——圆熟,可谓圆滑成熟,也可谓老于世故,此乃中国人中庸精神的最好概括。中庸,即是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林公认为,中庸之道,是华夏子民极重要的生活轨范,也是他们自名国号曰“中国”的一大原因。此外林公还看到,中国是一个世俗化的国家,从古到今之所以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的国教,乃是因为中国人爱悦此生,这与儒家精神的现实主义和重现世性密不可分。

中国人不好战,归功于儒道和谐的人生教育。儒家尚仁,提倡“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希望用道德之力把社会结合起来,在仁义礼信基础上建立社会秩序。而道家主张清净无为,“绝圣弃智”,回到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天下便没有利益纷争。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与西方人崇武尚斗的不安定精神相比,中国似乎显得老成稳重,而欧美则少壮方刚。

中国人的和谐观还衍生出了知足、忍耐、无可无不可与保守性的民族特质。中国人民具有超凡的忍耐力,这既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又是中国人惯以逆来顺受、为虎作伥的愚昧与麻木。中国人自足、保守,缺少西方人强烈的开拓和冒险精神。但这种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却使中国人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人生究竟有有何种意义?西方为此不断探索却没能找到一个圆满的答语,而中国的先哲早已洞察出人生的真谛。在东方哲学里,“人生的真正目的,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在林语堂看来,“一切智识之目的,在谋求人类之幸福”,即他坚信一切智识的使命,是使人不失为“人”,并善享其生存。当他看到欧美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对原始人性的侵蚀,看到人沦为工具的可怕异化时,他呼吁“这个世界好像需要一个宗教,……,机械为服役人而制造,非为人为服役机械而产生”。

中国还是一个崇尚学识的民族,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传统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农民、工匠和商人都景仰读书人,因为他们是社会精英,赋有特权又受人礼遇。这种崇学尚智的民族传统,带来了的科举的兴盛和文化的繁荣,也使中国人常受过分聪明的累,表现出老滑俏皮的一面。与西方人阳刚型的性格相比,林语堂独具慧眼地看到中国人女性型的民族气质。中国人心性灵巧,思维方式感性、具象,依赖直觉,不好逻辑推理,这些近乎女性化的特征,形成了中国人最大的一个特点——重情理,与西方人重学理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女性化的民族气质,便可以知

道中国文学得以昌盛,成为“诗的国度”之原因;也可以知道中国人情大于事理,法制传统不足之根由;还可以知道国人普遍缺乏科学之精神,自然科技远落后于欧美,所以今日才要大力倡导“科教兴国”之战略。

这便是我读林公《吾国与吾民》的一些感触和札记。在这本著作中,林公语言非以优美取胜,而是闲谈见长。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14

如果你是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清醒有抱负的作家,在这个战火纷飞,水生火热的中国混乱的背景下,怎样向对中国历史一知半解,对中国有偏见的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呢?

或者,更现实一点,怎样在一系列新文化运动的文学大家中让你的文字流传后世?

对于林语堂这个作家名字,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知道”状态。很少有人知道他作为国际学者这一角色。在谈到他的国际文学地位的时候,不得不谈到这部用英文写成的,向西方介绍当时中国与中国人的著作:《吾国与吾民》(又名《中国人》)。因为这本书,他在西方文学上得到了一席之地,在那样动荡的年代。

起初,林语堂并无意写此书,“而拟翻译五六本中篇名著”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生活艺术及文化精神。书局的意见是,“作生活之艺术在先,译名著在后”。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艺术被西方世界知道很长时间了,但一直没有专门的书来详细介绍这些最令人听来如痴如醉的东西。正如赛珍珠之言:长期以来,西方人等待着新的解放青年去寻找合适的.语言连贯地为我们解释中国的一切。也正如现在所看到的,林语堂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我可以坦诚相见,因为我与这些爱国者不同,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都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恢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这些掷地有声的话是作为《自序》列在全书的开始,读者都可以很轻松地在一开始就看到这段话,并且很轻松地被这些话震撼。不粉饰太平,他是这样说的;全书读完,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十分佩服林语堂能将当时中国与中国人的特点大胆地向西方世界展示,包括其中的负面,例如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因循守旧这样的看着不舒服、敏感的形容中国人的词汇。但是在他笔下,这些词汇好像改变了感情色彩一样,读者可以明显从字里行间中体味到作为中国人的荣誉和自豪。而且看完之后想一想,觉得还真就那样一回事。这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更难得的,其中有众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中国人所著的书中有一个普遍的缺陷:感性色彩浓而使著作中的逻辑性不够严密,特别是有关概念、定义、解释方面。自身的中西式混合教育使林语堂能够自如地应对思维上的差异。

比如说,他在书中另类解释这样一句话:“中国人之所以能写出优秀的诗歌,是因为他们用肚肠来思考的。”(这是当时西方中国盲们对中国人好吃无果的无聊讽刺。)他的步骤是:先抛出“中国人总是习惯用感情来思维”,再引出传统说法“满腹经纶”等来证明“中国人把腹部作为一切知识和学问的贮藏所”。再印证西方心理学家已证明的“腹部是贮藏情感的地方”得出“思考是情感越多,肚肠对一个人的思想所负的责任就越大”的结论,从而自然而然的将整句话性质和感情色彩一百八十度转变。把犀利的箭温柔折断还回去。

随着阅读的深入,《中国人》更像是一种林语堂式的外交。他巧妙地用没有避开任何西方敏感词的方式,使西方世界的第一道抵触封锁线失效,给人感觉,“咦,这还是一窝里斗的典型啊”,潜在为其书的认知度加分。书中引用举例大量的西方谚语、典故、名人,无疑降低了中国生僻词汇对西方读者的障碍。始终穿插着的以西式为主的幽默创造了一种针对西方的有趣熟悉的氛围,让人在像似听故事般被潜移默化。

某种程度上,这与周总理面对新中国当时的外交难题时情景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周利用政治层面的智慧幽默化解。相同的是,结合努力与头脑维护中国易碎的一点仅存的尊严。

虽然已过了七十六个年头,这本书的价值依然在发光。从书中,可以感触到七十六年前的现状与环境,相较于当代,进步、发展的艰辛可触可感,从心底发出一种责任让我们年轻的一代更好更完善地继承文化,并且为中国的进一步传承感到任务艰巨而伟大。不单单只是让“中国”这两个字仍然存在于世界。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