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读后感

时间:2025-07-14 17:16:06
个人读后感15篇

个人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个人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个人读后感1

孤独是实质的,外层的喜怒哀乐都是飘忽不定的幻觉,只有孤独最真实。

人越是长大,感情就藏得越深,宁愿低着头用手指划着手机上虚拟的游戏,也不愿意敞开心扉和周边人聊聊天,于是冷漠成了我们最好的朋友。

有读者评论这本书很矫情,我却觉得很正能量,也许是因为我刚刚和相恋几年的女友分手的原因吧。在乎的人受伤了,比起安慰,最先有的.情绪是责备对方的不小心。她高高在上,掌握着我所有的情绪,懂我的过去和梦想,她能轻易地戳到我的软肋,也能当作盔甲一般保护着我。如今的我们都在用一种近似笨拙的方法保护自己爱的人。

整个城市都睡了,只剩你和你的心事不能寐。昨晚又在医院陪床,一宿没睡,两个家属呼噜声此起彼伏,很不高兴走到跟前想叫醒他们,没忍心,千里迢迢来到北京花巨资给亲人治病,他们一定累了,我小小年纪,熬一夜又算什么。

想起北岛的一首诗: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我能和各种人都聊的不亦乐乎,我也知道自己有多么孤独,从小自己和自己下棋,夜晚了自己听自己说话,后来就去做一个鸡汤FM的晚安电台。我没想哄别人睡觉,自己无聊罢了。小时候养过狗,中毒死了,我连着去看了它好多天,直到它腐烂到没,从此再不敢养猫狗,我害怕分离。以后养宠物,或许我会养一个长寿的乌龟。

最后,用莫泊桑的话结束我的书评吧: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我遇到的困难大多是心理上的障碍,它坚不可摧,挡住了前方的希望。不要尝试着去打碎它或是推倒它,因为不可能——它如你一般,是个活物,知道你所有内心的苦闷,它以此为食,一天天变得坚硬。你只能寻求方法去绕过它,甚至为它刷漆,在它身上画画。既然我们打不碎它,为什么不尝试着让它变成心里的一道风景呢?

任何事都会有过去的时候,我心里那座孤岛,还在漂泊流浪,但是岛上的大多处,早就开满花了。

个人读后感2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十九世纪作家凡尔纳写的名著,他是著名科幻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暑假里,我边读《海底两万里》,边和主人公一起进入奇妙的海洋世界探险,领略种。种神奇的经历。

这部作品写了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和伙伴尼德兰等人在和海底“怪兽”搏斗时,无意间进入了这个神秘的“怪兽”中,他们发现这是一艘巨大的潜水艇,里面有许多人,船长尼摩是个开朗、慈祥的人,是他建造了这艘潜水艇,他带领阿龙纳斯和伙伴们从太平洋出发,去了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并且又战胜了敌人,但又为海洋牺牲了两位朋友,他们的尸体永远埋在海底的深处,静静地安息……

这本小说非常精彩,你可以从中感受种。种惊奇的事,美丽的水下森林,丰富的海底矿物,巨大的杀人乌贼,无数沉船中的金银财宝,传说中的远古文明,人迹罕至的南极,世界最深的海沟,神秘的密道……

我最喜欢书中的尼摩船长,因为他是个做事冷静、不慌张的人,当船被冰山困住时,尼德兰早就惊慌地破口大骂,而船长冷静地想办法,最终大家砸冰、用潜艇撞冰,终于穿过了被冰山包围的地方。

船长还是个奇怪的.人,大多时间总是不露面,还经常在一对母女的照片前哭,我始终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船长还是个慷慨的人,把金银财宝都分给没钱的穷人。

令我疑惑的是:船长的真名是什么?因为书上说尼摩是拉丁语,意思是没有其人。他是哪国人呢?他战胜北冰洋风暴了吗?船长还活着吗?他要继续进行可怕的对人类报复吗?所以我很希望阿龙纳斯能弄清这些事情再逃走。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我可爱读了,有时因为时间太晚了,我不得不和海底世界告别,但是,我在梦里还回忆着这世界,回味着神奇的生物,想像着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还没读过的同学,快打开书的第一页,看看吧。

个人读后感3

没办法,这就是一个外向的社会,需要展示自己表达自己证明自己。光说不用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理会别人的眼光,但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得要多么彪悍的内心才扛得住外界的七七八八。所以,揣着一套内向的脑袋嘴巴心脏行走在这个如此open的世界,强装淡定的外表下总是难免心绪跌荡心率不齐:我怎么办,越来越孤僻笨拙不合群?哪怕偶尔被打击坏了,扯嗓子反抗:内向肿么了!谁说一定要外向?!也会在人家的一片默默的笑而不语中沦为给自己残障特质找借口的没出息行为。

我原想这本无论从书名还是封面都透着一股文艺之风的小书,会不会也是内向人群自我开解的自娱自乐。还好,它不是。我貌似第一次开始正八经地审视自己这个偶尔自鸣得意、偶尔为之恼火却又始终改变不了的性格,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很多次聚会上,跟着边的`、不着边的朋友同学们热络亲密、话题不断,散了以后回家路上自己一个人沮丧得想撞墙,仿佛刚被从一架负能量辐射器中释放出来。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刚刚那几个小时里,所呈现的都不是我自己。我也从没意识到,当置身一个我假设“必须外向”的环境中时,似乎不自觉地就会将自己调节到另一种方式。所谓的“适应”。

但这种适应的结果是我越来越强烈的不适应。那么是这个“外向假设”有误?对自己的了解还不够?还是我对内向外向的划分和对立分类本来就过于片面?

作者是个心理学家,也是个很好玩的内向女性,她用另一种方法告诉了我答案。奇异的是,当作者完全接纳了自己的内向,不再为之不安、为之道歉,任性地安享在一个人的世界时(丢下丈夫,自己跑去短时隐居;拒绝繁琐的聚会,跟好朋友可以聚在一起,各干各的……),她反而开始尝试去做模特、演员、去指导别人表演等等这些“外向”、“抛头露面”的工作——正如书中所说,当满心接纳自己的内向,它就会成为你独特的优势,你力量的源泉。我想,或者可以进一步说,不只是内向,当你满心接纳本来的自己——高矮胖瘦、活泼安静、张扬内敛——你都会找到你生命力的本源,坦然淡定,不再为自己抱歉。不再为谁贴标签。

下次再不得已去参加哪个聚会时,我想,我一定能在热闹的人群中找到某个心不在焉的人,然后心头一乐:嘿,这家伙也想设法逃走呢!

个人读后感4

在人生刻度上有多少个十年,屈指可数。而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里,十年只是沧海一栗。在我们远去而逐渐模糊的岁月里有一代人经历了荒唐动荡的十年。这十年,足以让壮志筹筹的青年陷入绝境,让新婚夫妻生死茫茫,让不谙世事的少女走投无路。对这一群人来说,这十年是一场旷古未闻的浩劫。

这本小说是冯骥才先生公开发表的纪实报道,在书中仅收录部分内容。通过这二十个人的故事我们清楚的认识那个时代。那时,一个人的命运往往也是千万个人的命运;那个时代,人性的恶 ……此处隐藏5911个字……去寄明信片,走着犹豫着迷茫着内心凌乱着,加油站女孩的随意一段话,坚定了哈罗德的想法,他要救奎妮!他不是医生,不是上帝,但是他的信念要救她!人啊,面对要离开的'人,总想着挽留,有时候对方留下来可能会很痛苦。

还好,最后,他们见到了,奎妮一直在等他,为了等他,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而哈罗德一路徒步走来,不选择任何交通工具,在我看来,可能一方面是延续奎妮的时间,一方面是在忏悔,在自我救赎。年纪大了,经历也就多了,心结也就在所难免,有时候自己原谅自己才能让自己心安理得。

对不起,读到病床上的奎妮,我不禁想到了我外婆,她去年冬月过世,走的时候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很安详,气若游丝,慢慢的……离开了。那天下了很大的雪,是第一场雪。

都说满地白雪,是天地为逝者戴孝。生前的大半年,外婆也是受了折磨,因为舍不得放手,所以挽留。

家里人会在她痛苦难过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喊医生,然后给她输一包血,外婆要难受好一阵子,才能适应新的外来的血,就这样,快要支撑不下去了,输血,随着输血带来的不适,忍受,然后又快要支撑不下去了……如此输了三次血。最后外婆也没有权利说什么,几乎是把生死交给了家人,“家人”是不是听起来像是很庞大的家族,外婆一生有六个孩子,重孙子都即将考大学了,然而“挽留”外婆的,或者说决定挽留或者不挽留的,是外公。我有好长一段时间觉得外婆还在。我没有见到外婆的最后一面,又好像没有那么责怪自己,甚至觉得我没有错,但是我心里一直都有一个位置,是外婆的,很想她,经常想。对外婆,我没有心结。

个人读后感13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以往是父母、教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可是,他们之后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教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厌恶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

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

每个人都有其不一样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我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我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我特有的天赋,所以,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教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个人读后感14

假期里,总少不了一本好书的陪伴。读一本好书,就好比交了一个好朋友,认识了一位好老师一样。

在新华书店我买下这本书。淡紫色的封面,“每个人都要说再见”几个醒目大字用金色的字体印在书的上面,闪闪发亮。一个留着齐肩短发,头发上扎着两颗金色星星,身着红色连衣裙的小女孩站在书的正中间,手里还抱着一只可爱的小黑狗呢!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梦幻世界。在那里我结识了被儿女们像包袱一样推来送去但依然乐观开朗、慈祥睿智的.外婆老姜茶;结识了在学校里是受气包,在老师家长眼里是问题小孩的小姜片苏婷宝;结识了斯文和气的通迅录先生方扑满爷爷;结识了喜欢钻研菜谱,做创意美食的胖大厨七厘伯伯;结识了喜欢嗑瓜子的可爱小黑狗;结识了拥有神奇声音的配音家吼爷爷;慢慢地我仿佛与书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为老姜茶被儿女像包袱一样推来推去而悲愤,为苏婷宝在学校受尽同学欺负和嘲笑而愤慨,为家吼爷爷的去世而伤心,为苏婷宝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得到老师与同学的理解而喜悦,为老姜茶和苏宝婷在快乐老家的那一段幸福生活而高兴,为苏宝婷的妈妈强迫老姜茶扮成精神病人欺骗老师而愤怒。

时间过得飞快,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关上书,心里有千百种滋味。我很喜欢故事最后苏宝婷想到有一天要和老姜茶分开,老姜茶说的最后一段话:“照样读书,照样生活啊,照样和同学吵架了又和好啊,照样哭啊,笑啊,唱歌啊,吃好吃的东西啊,只不过多了一种东西——叫想念!”是呀,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那就把人生比作一场宴席吧,虽然每个人都要说再见,宴席终归要散,但是你有没有体验这宴席中的乐趣呢?有没有珍惜这宴席中的欢声笑语呢?从现在开始,珍惜身边的每一刻吧,珍惜父母的唠叨,珍惜每一次旅行,珍惜每一次全家团圆,珍惜每一次和朋友的嬉闹,珍惜这些平凡的小事,也许有一天这些都将不复存在,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那么就从现在开始珍惜吧!

个人读后感15

这是我在家庭教育这本书中所看到的一篇文章《习惯养成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在文中写到想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单单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也要看家长如何去对待这件事情,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文中的这样一句话写的特别好“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从中可以看出良好的习惯对于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这种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的,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从身边的点滴事情做起,在习惯养成的这个过程中父母是不能缺席的。孩子身边接近最多的,陪在他们身边的永远是自己的父母,因此父母的榜样、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父母有这个意识还是不够的,还要付出行动,并坚持到最后。首先父母要清楚的知道先去培养孩子的哪方面,然后再有意识地带着孩子一起去做,并反复坚持。

良好的习惯贵在持之以恒,特别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坚持和努力。好习惯的养成还需要父母以身作则,父母的榜样作用是非常强大的,他们的言行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中提到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要做先从自己做起,包括市生活中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小事,但是对于孩子却是一生的教育。

家长还可以适当的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对于孩子每次取得的进步都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孩子也会做的'更好,知道原来这样做爸爸妈妈会表扬我,这种良好的习惯也就慢慢的养成了。在文中还提到,我们也不能单单的只为培养孩子的习惯,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是要关注孩子的独立性。不过也是要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用适时适当的鼓励方式来增强孩子的信心。教师也只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在孩子身边更多接触的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所以我们老师主要是做好家长的这份工作。

《个人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