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仨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后感1初识杨绛先生,是第一次为学生们上八年级的一篇课文《老王》,这篇文章最后一句“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印象太深了,常让我想起的是杨绛先生的真诚、善良与乐观。这次读《我们仨》这本书,是第一次这么深入地走近杨先生、走近她拥有的这个学者家庭,感受他们三口在人生苦难面前相互理解、关爱的亲情,好多时候读着读着就热泪盈眶。
首先感动于这个家庭的学术氛围。一家三口,三位教授,他们对学术,对学生,对教学共有的那份痴心让我唏嘘不已。早年的`知识分子身上的单纯与执着真是可贵。杨绛先生在文中写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仨在家时,各自在自己的书桌前工作,互不相扰,碰到困难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有仨人之间的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这样的文字,我连读几遍,总会为这个家的这份安静、宁和向上的氛围感叹不已,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情怀”,什么是“赤子之心”。
其次感动于这个家庭三人之间的那种心心相牵的温柔。从杨绛先生的一段段描写中,我读到了钱钟书先生疼爱妻女的一个个小细节,如在产院做产妇的日子里,笨拙的鈡书为她做鸡汤,在巴黎出租屋的时候,钱钟书早早起床,将早餐做好放在妻子的床前,那个体贴入微的丈夫如在眼前。以至于合上书的时候,还时不时想起钱钟书为妻子每天清晨做的牛奶红茶,还有她为鈡书做的红烧肉。总能记得她夸赞女儿媛媛“乖,管得住自己,过目不忘”这些特点时的自豪,常能想起他们一家三口读书时媛媛看了开头就伤心痛哭,鈡书看到书上可笑处就痴笑个不了,杨先生看书则很镇定的样子来。反复回想就能感觉到一家人在一起,所有的生活都是诗。
《我们仨》,杨绛先生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两位亲人都与她远去,她在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在充满真情的回忆。看似平实的文字里,能感受到她的甜蜜,更能觉察到她思念亲人的苦痛,书中叙写的每一个生活瞬间都是她每天勉励自己珍爱生活的动力。想到这儿,猛然觉得我们当下的生活也变得可贵起来,今日我们经历的很多个细节,未来都会成为美好甜蜜的回忆。想到越是单纯的生活里,越有很多能够品读的滋味,我在勉励自己,有什么理由不温柔对待这不断流失的岁月呢?
我们仨读后感2《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
我们仨读后感3我很喜欢杨绛先生《我们仨》这本书。微微泛黄的纸,简单,却散发着一种很清透的气息。看着它,突然会有一种远离城市的宁静,安逸的怡人。书封面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所写的“Mom.Pop.圆O”。这样的三个称呼,听上去很亲切。
《我们仨》不仅是一本回忆录,更可以说是一本充满着人世间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剧本。角色都是如此鲜活,即使化作了文字还是如此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似的。我们便好比从窗户纸的孔隙中,悄悄窥视着一户书香门第内,一天天发生的不同故事;即使主角中已有人遽归道山,尽管这故事并不惊心动魄。
当读到伤心处时,我会落泪;当读到开心处时,我会欢笑;当读到离别处时,我会心酸;当读到家常处时,我则会认同。总之,它能牵动您身上的每一根神经,能将您倒回那一段往事之中。使我大有感触。
这本书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杨绛先生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把不在一起时的趣闻乐事记录给对方分享)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坎坷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 ……此处隐藏8932个字……p>没看此书,一直觉得我们仨写的是和朋友圈一样秀恩爱,秀家庭温暖和谐的回忆小说。书的封面是古朴的,内容也是古朴的。而最让内心感觉凄凉的却是封面背后的那句话__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看完却发现,里面有温暖有恩爱,但却生生通篇是流水账,一个叙述得不行云流水的依旧是家长里短的流水账。内容平实低调得如述家长里短,邻里乡外。里面没有凄凉,没有抱怨,没有吵闹,没有哀伤,仿佛是一个食人间烟火,却没有人情五味的世界。但里面有爱情,有亲情,有道德,有礼仪。更有呵护,有尊重,有思念,有担当。有家国的选择,有忠孝的抉择。
杨绛的流水账又似乎是不同的,里面是豁达的,对社会的豁达,对国家的豁达,对家人的豁达,对遭受的一切不平事的豁达。
杨绛叙述的一家三口又是顽皮的.,顽皮得就是三个孩子在一起过家家,只是这个过家家过得有些认真了些,认真得一直到老,但他们一直没老过。钟书先生说,只有死别,没有生离。一家三口又是平淡的,仿佛任何大风大浪与他们无关,任政治风云变幻,我仨自岿然不动。
写回忆中写夫妻恩爱者居多,而把三口浑然一体者少之又少。曾看过一个学者写道,中国几千年的稳定和道德传承来自于一个个的大家庭,那种祖孙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虽然几代同世依旧在,但同堂几度闻?小家一成立,就马不停蹄的逃离了大家,从此没了长幼卑尊,你妈是你妈,你爸是你爸,妈家是妈家,自家是自家。私有化的彻底已经延伸到了每个家庭,自此,大家小家有了独立的法人,也有了独立的道德体系。
每个痴迷的无用的书呆子后面必然站着一个强人。钱钟书就是这样一个食人间烟火却不管人家烟火的书呆子,他钻进书里就不再出来。而杨绛就是站在这个书呆子后面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做得了桌椅盖得了楼房的强人。强人是无所不能的,即使真的不能也要强说能的,总不能让一个更不能的书呆子去说能吧杨绛的字里行间是有钱钟书的风格的,或者说也未必逊于钱钟书的,但无论是生活多么愁苦,杨绛从没有要把钱钟书从书堆里拉出来,爱一个书呆子,就要爱让呆子在书堆里呆着。道理是简单的道理,有几人参透,参透的那几个人是否又做到了呢?
大家之所以成为了大家,就是无论多纷扰的事情在那里都很简单,简单得如孩子,简单得如白纸,简单得每个人都会认为很复杂。有初心,坚持初心就好。任风雨飘摇,你自不动就好。
读完我们仨,就一直觉得杨绛是钱钟书后面的钱钟书
我们仨读后感14杨绛先生走的时候,我买回来我们仨这本书。读书的时候不喜欢被打扰,读到动情之处,沉浸于其中,若有人前来说一些无关的事,我必是漠然的。做生意也没有往常的和颜悦色,所以喜欢一个人安静的读书,仿若这世界就只剩下书与我。
一本书,写的就是作者的灵魂。杨绛先生的笔墨透着对生死的超然,一个88岁高龄的老人,接连遭受丧女逝夫的人间极痛,一个人兀自孤独又精彩的活了二十六个春秋,在92岁高龄写下了这本女儿未完成的遗愿之作。人间的疾苦,世事的沧桑,都没有让这位老人倒下。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才算活的有意义?杨绛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完美的回答。她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和她自己独有的语言,回忆这个曾经甜蜜温馨又历经坎坷的家,宁静如斯,娓娓道来,让我们跟随她的文字,深陷其中。读到我们仨失散了中的最后一句: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我竟无语凝咽。
我们是幸福的,如今的我与老公,女儿,另外居住,我们的生活平静且安然。每天我和老公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女儿半个月回一次家,与她我且是有亏欠的。常常她回家的时候,也是店里忙碌的时候,生活起居亦是他她自己照顾自己,读书与我们这个家庭却是例外的了。女儿正是学习的年龄,唯愿她能够饱读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将来能做个有用的人,有情趣的人。现在的我每天除了忙生意,空闲时诵读写作,重拾这份爱好也只不过是期许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读我们仨,学杨绛先生的写作方法。她采用虚实相生,巧设悬念,象征性手法等方法的.运用。第一遍读我更多体会的是书中的情节。再读,结合那些文学家对此书的评论,不禁感叹先生的匠心与写作方法的纯熟运用。先生语言朴实无华却透露着最真实的情感。看似轻描淡写且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内涵。这也是许多玩弄文字技巧的人无法与之相比的。一本好书,经得起一读再读。读书使人明智,读一本好书,也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我们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只是平淡,或许还有些乏味,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心灵渐渐荒芜。那就读书吧,读书真的是最划算的投资。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恍然顿悟,生活就是如此,酸甜苦辣,分分合合,聚聚散散。你走着,我亦走着。人生的驿道,我们不言离情。
天国,先生终与丈夫,女儿,我们仨重逢。在那里,书香萦绕,其乐融融的家又开始了。
我们仨读后感15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锺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爱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锺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人生历程。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人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爱。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这是一个多么适合夫妻的“节目”啊。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谈工作,谈家事,谈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间交换了意见,厘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动了我。他们仨,出差了,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起“把玩欣赏”。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爱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我想,爱是需要表达的。这些“石子”,其实就是一份份爱的表达--炽热也好,琐碎也罢--总之,相互的爱恋和关怀,都让这些“石子”说尽了。诚然,感情真挚与否,重行甚于言,但是,爱,如果做了,又表达了,不是更让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